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智能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全面走进日常生活,在社区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据碧桂园服务近期披露,截至今年10月20日,其自主研发的清洁机器人已在广州、北京、上海、大连等地的17个项目中投入使用超130台,展现出强大的场景适应性与稳定的作业能力。据悉,其清洁机器人已进入量产阶段,年内计划落地220个项目突破1000台。
广州盈禧花园社区已落地清洁机器人。
社区深度定制机器人提升物业服务品质
日前,从广州盈禧花园社区,碧桂园服务“零号居民”清洁机器人展示的工作模式来看,这些清洁机器人不仅是“扫地工”,更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与AI决策的智能化服务,也标志着物业服务正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新阶段。
“物业行业正加速迈向以数字化、人工智能与AIoT为核心的未来。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点。”碧桂园服务集团总裁徐彬淮在清洁机器人展活动现场表示,自主研发并推出清洁机器人,正是将这一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关键一步”。未来碧桂园服务会在这条道路上持续投入,努力将智能化打造成企业核心优势,引领服务品质与运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社区场景的复杂化,让市场现有的清洁机器人在社区公区的清洁中适应性不高,这也是碧桂园服务选择自研清洁机器人的原因。碧桂园服务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赵晓光表示,“社区需要深度定制的机器人,不仅能实现干湿分离,满足长时间连续工作的需要,还要能在复杂的环境下工作,比如灵活穿过半开的消防门,能适应绝大多数的住宅物业项目。” 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物业公司,碧桂园服务拥有丰富的服务场景,包括空间数据、住宅公区各类障碍物和垃圾信息、语义等数据,对于机器人硬件定制、训练各类模型和现场实际跑机测试都提供了巨大的数据支持,使得产品更“懂”物业。
在实践运用中,碧桂园服务选择了人机协同的解决方案,来提高物业清洁的效率,实现降本增效。据介绍,碧桂园服务专门研发了物业机器人管理运营和工单调度平台,将机器人与保洁、巡逻等各工种人员在统一平台下进行工单协同,实现人机高效配合。
机器人进场后,围绕着人机协作、机器人运营等新生产关系,对原有保洁岗位进行重新分工定岗,通过分级培训、认证考核和激励机制培养“机器人管理员”等新角色,系统性提升机器人运营成熟度。同时,用“行业有需求共识,以场景模式领先,产品贴合场景”的研发决策逻辑,在机器人体型尺寸、清洁功能、AI策略、网络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定制,确保了极高的场景适用性与成本效益。
在复杂的楼道场景工作。
看好物业服务智能化解决方案行业发展前景
可以看到,与传统人工清洁相比,“零号居民”机器人在效率与洁净度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通过边刷聚拢、中扫卷入尘盒处理石子、螺钉、纸团等固体垃圾,独特的“活水洗地+浮动刮板”系统能即时回收污水,对酱油、可乐等常见湿垃圾实现“即洗即干”。针对无数南方人头疼无解的回南天,机器人也有独特的应对方案:机器人支持自动识别,当发现地面积水较多时,会自动触发滚筒提速等逻辑,加快污水回收速度。
此外,“零号居民”还具有超强避障功能,搭载了多传感器融合导航避障系统,具备毫米级超感知贴边能力。其采用高算力芯片,专为住宅场景定制算法,能智能识别佛龛、快递、宠物等数十种障碍物并设定不同避让策略,确保在高动态环境中安全、流畅作业。
机器人还能自主呼梯、乘梯,实现跨楼层作业。其智能梯控系统能识别轿厢内拥堵情况,主动礼让业主,执行“业主优先”策略,体现人性化设计。“机器人进梯前,如果识别到电梯内有婴儿车、手推车、大件物体或者人员较多,会直接取消进梯,等待梯门关闭后再重新呼梯。”
据介绍,目前广州盈禧花园社区共有4台清洁机器人负责全项目楼宇地面保洁,实现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机器人受到社区业主的欢迎,保洁满意度也有了明显提升。
赵晓光表示,“零号居民”清洁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深度聚焦物业垂直场景,并由此构建了四大“护城河”,即物业机器人运营调度平台、人机协作运营模式、海量数据积累和深度定制。
据悉,碧桂园服务已在机器人住宅物业场景扫洗/补给方案、运动及可靠性方案设计、算法导航规控及识别能力等技术上获授权共145项专利,其中包括28项发明专利,构建了初步的技术壁垒。
赵晓光表示,碧桂园服务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在更多元、更复杂场景下的应用可能,持续丰富机器人产品组合来推进人机协同。与此同时,积极关注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产品持续迭代与智能化升级。随着社会对精细化、智能化需求的日益提升以及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机器人及其代表的物业服务智能化解决方案,无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应用前景,将为建设智慧城市与未来社区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