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9月百保(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保公司”)旗下“百保君”爆发兑付危机,已两月有余。多名投资者反映,其购买的“百保君”灵活就业出行意外、宠物、住家护理三类“保障权益产品”,承诺的京东(09618)E卡逾期数月未到账,涉及金额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一财报道称,有消息指,此次涉案金额或超1亿元(暂未获警方证实),百保公司实控人、前众安技术CTO李雪峰已被上海警方带走调查,案件目前仍在侦办中。
具争议的是,“百保君”此次暴雷,围绕百保公司与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06060,以下简称“众安在线”)的持股及历史关联,众安在线称已与百保公司“彻底切割”,维权方投资者却认为众安在线是“推卸责任”,信任危机持续发酵。
众安背书+诱之以利
百保公司官网及天眼查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10月,“百保君”平台由众安在线全资子公司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安技术”)直接孵化,且众安技术以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入股,持有百保公司24.6799%股权。直至此次兑付危机爆发,天眼查等平台显示的工商信息中,众安技术及众安在线仍为百保公司第一大股东。
此外,百保公司实控人李雪峰曾担任众安技术CTO,作为联合创始人直接主导百保君运营。
公开信息显示,百保君早期对外宣称“由众安技术孵化”,小程序界面设计中也多处出现“众安”相关标识,这让市场及投资者将两者绑定。
有百保君投资者表示,“当初看到众安是大股东,以为是正规公司,结果发生这种事,不退款也不发卡,找了众安,众安10月份说安排专人处理,现在众安又说和他没关系。”
2022年,百保公司完成5000万元Pre-A轮融资,引入青橙鹿资本、虎亿资本等外部投资方,众安技术的大股东身份并未发生变化,这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众安在线隐性背书”的心智认知,也为后续的业务爆雷危机埋下伏笔。
当然,除了众安在线的品牌背书外,真正吸引投资者大量“入局”的,是百保君设计的高息产品模式。
百保君主要通过微信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售卖保障权益产品,核心涵盖灵活就业出行意外保障、宠物保障、住家护理保障三类。其中,住家护理保障权益因版本多样、返利明确,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类,该权益细分出94版、186版、270版、440版等多个版本,不同版本对应不同购买金额与权益有效期。
以94版为例,购买后需在有效期内绑定权益人身份、发布护理需求,经平台确认并匹配服务商后方可激活;激活后不可撤销,过程中会收集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津贴领取规则为每7天最多领100元,且每月限1次,同时额外赠送100元积分,积分可用于提现或兑换京东E卡。
其余版本的规则更为复杂,186版、270版、440版均要求每30天最多领取200-500元津贴,每月限1次,每个订单最多包含10份权益,且额外权益均以京东E卡形式发放。
此前热销的430版则约定在购买日后90-93天内一次性发放500元京东E卡。投资者称,绝大多数投资者购买这些权益的目的并非获取保障,而是冲着京东E卡的变现价值,“京东E卡能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以95-97 折售卖,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
以430版为例,投资者花费430元购买后,三个月可获得500元京东E卡,若按95折出售,单份可获利500×0.95-430=45元,粗略计算名义月利率约3.49%,名义年化利率高达42%(按单利计算)。
“这种收益远超普通理财,身边有人专门批量购买,单周就能赚几万元。”有百保君投资者称,关于京东E卡的来源,市场传言是百保公司到京东直采或对接其他渠道供应商,但从未有官方信息证实。即便如此,超额返还的“套利空间”仍让大量资金涌入平台,也为后续的兑付断裂埋下隐患。
否认介入,“同属受害”
2025年9月爆雷后,面对投资者的集中追责,众安在线于近日回复媒体称,早在2024年便已决定退出百保公司;退出原因是“百保公司自2023年起不再向众安技术反馈经营情况,双方合作基础已不存在”。
众安在线进一步表示,2025年5月,众安在线已与百保公司其他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所持全部24.6799%股权转让完毕,目前与百保公司无任何股权关联。
对于工商信息显示的众安在线间接持股,众安在线回应中称,因百保公司实控人李雪峰“拒不配合”,股权转让对应的工商变更登记截至目前仍未完成。
这意味着,在天眼查、爱企查等公开信息查询平台上,众安技术依旧是百保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与众安在线与其“无股权关联”的说法形成直接矛盾。
“内部协议不具备对抗外部善意第三人信赖利益的效力。工商登记资料属于公开可查信息,投资人基于该公示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具有合理性,众安在线需对此承担相应责任。而在承担上述责任后,众安在线可依据内部协议,向实际控制人行使追偿权。”上海华勤基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异告诉《财中社》。
截至发稿,上海警方尚未就李雪峰被调查一案公布具体进展,案件侦办细节仍处于保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