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面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一场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变革加速推进。
从信贷模式突破“抵押为王”的传统桎梏,到“耐心资本”为科创企业注入长期活力,再到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高效融资通道,科技金融“组合拳”精准发力,逐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难题。
随着“耐心资本”不断壮大、市场层次日益丰富、政策协同更加高效,中国科技金融生态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信贷重构:从“抵押为王”到“技术定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科技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邱勇指出,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既是金融部门的事,也是科技部门的事。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着力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强科技信贷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
然而,传统信贷模式难以完全适应科技企业的融资特点。以“中试”为例,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中间阶段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隘口。跨过这一难关,技术迭代、市场拓展、人才引进、产业链协同缺一不可。金融领域银保联动、政策贴息等多工具组合的出现,正是金融体系从单纯信贷支持向“风险共担、资源整合”深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尝试。
2025年7月,中国银行(601988.SH)联合中国人保(601319.SH)推出“中试保融通”综合服务方案,计划未来三年提供2000亿元“银行+保险”支持。舟山一家新材料公司成为首个试点——中国银行不仅提供了中试贷款,还通过保险覆盖试验失败风险,政府配套提供补贴,形成“保—贷—补”协同机制,化解了企业“不敢试、没钱试”的困境。
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码。邱勇介绍,目前,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增加到了8000亿元,再贷款利率降低至1.5%,支持的范围更大,贷款的利率更低;联动实施“创新积分制”和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累计向21家银行推荐了超过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签订贷款合同超2900亿元,企业融资的获得感显著提升;推动国家开发银行设立3000亿元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金融支持。
资本赋能:打造“耐心资本”
激活多层次市场活力
除了银行信贷,我国正加快构建以股权融资、保险资金、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2025年5月14日,科技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7部门共同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重点围绕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支持科技创新,加强财政政策引导,健全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以及完善科技金融生态等7个方面内容,提出了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在股权投资方面,邱勇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加速布局了一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基金,签约金额突破3800亿元。联合社保基金会、大型银行和地方政府,推动设立科技产业融合基金、科创协同母基金、创投二级市场基金等,规模将超3500亿元,为创业投资“引流”“疏堵”。
保险资金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长期资本来源。李云泽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注意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资本市场改革同样步履不停。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在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畅通募投管退循环等方面加快作出一系列优化完善安排。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介绍,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邱勇补充道,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长期、更低利率的融资渠道,目前已经有288家主体发行了超6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
生态优化:政策协同发力
构建科技金融新体系
中国银行研究院方面分析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持续激发经济增长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苏商银行方面认为,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主引擎,构建以自主可控为底座的新质生产力体系。与此同时,金融资源仍有“重房地产、轻科创”的路径依赖,资金分配机制与科技创新规律尚未实现充分对接。
《政策举措》明确提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苏商银行方面认为,这意味着金融将成为其关键配置器与加速器,通过完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保险保障机制,为未来产业链条中的新兴企业注入金融“活水”,助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体系。
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实践。邱勇透露,近期,科技部正在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引导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展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撰文指出,银行要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需要匹配更专业的人才、更适合的产品与服务等,打造专营机构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加快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一方面是创新投贷联动等适应科创企业资金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是基于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更丰富的综合产品服务,如上市、法务、人力、财务等领域。”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接下来,金融机构还需创新风险评估模式,针对科创企业特点,更多从人才、知识产权、产品等方面评估企业质量,提升科技金融风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