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圈掀起甩卖不良资产热潮。
截至4月23日,记者依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披露信息统计获悉,年内已有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和招商公告,整体呈现“量大价低”的特点,起拍价低于一折成为常态。
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消金机构表示将“有序推进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工作”,有的则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作为常态化举措”。受访专家表示:“随着经济深度调整、个人收入承压,不良率明显抬头,各大消金公司不良资产规模大幅增长。由于监管制度完善、贷后监管力度强化,消金公司回收不良资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转让不良资产,可以加速回笼资金,更好地盘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的资本负债。”
低价“甩卖”成常态
消费金融机构甩卖不良资产热潮延续。
今年以来,已有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幸福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等1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兜售不良资产。
银登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370.4亿元,成交单数128单,同比分别增长760%、357%。从资产类型结构来看,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和50.1亿元,占比分别为72.4%、14%和13.5%。
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上升。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占比分别为41.9%、66%。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从2024年年报数据来看,多家大行的消费贷金额与不良率占比同比上升。
消费金融公司低价甩卖不良资产已成常态。从披露的数据看,招联消费金融第7期未偿本息总额高达10.7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1269.72天,464693笔资产已全部核销完毕,起拍价6235万元,折扣低至0.58折。第6期转让的不良贷款资产包中,未偿本息总额达6.79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1072.73天,涉及318162笔资产且均已完成核销,起拍价为4670万元,折扣低至0.69折。
此外,蚂蚁消金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为5.81亿元,公开竞价起始价为5020万元,约为0.86折。兴业消金2025年第一期1.02亿元的不良资产包,起拍价为457万元,约为0.4折。南银法巴消费金融2025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资产的起拍价1833万元,折扣为0.59折。而幸福消费金融转让1.14亿元不良贷款,标的起拍价仅为168万元,转让折扣低至0.15折。
不良资产处置明显提速
消金公司为何低价甩卖不良资产?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记者分析指出,受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客群工作受限导致收入下降,新客入催持续上行,推动逾期率及不良资产规模有所攀升,且此前的不良处置及回收未达预期,致使持牌消金资产质量承压。从处置价格来看,不良资产包1折以下定价已成常态。与对公资产相比,消费金融行业较为分散的个贷业务通常没有抵押担保举措,故而处置价格处于较低水平。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近期消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明显提速,主要源于宏观经济下行致使居民还款能力下降,监管强化风险化解要求,市场竞争与风险压力加剧,以及改善财务报表的需求。不良资产处置提速和低价转让或令市场出现分化,部分机构可能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退出,或寻求转型创新。
记者了解到,2022年底,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对记者表示,随着不良资产规模不断增长,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加入不良贷款转让这一行列。消费金融公司要想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既要加大营销力度,扩大客群范围,也要积极发展金融科技,通过科技赋能业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从而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
苏筱芮表示,在利率持续压降、资产质量逐步下行、贷后管理日趋严格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需要做好客群分层、利率定价等基础工作,目前观察到部分持牌消金采取客群上浮战略,从贷前环节来把控资产质量“入门关”;另一方面也需要持续强化自营竞争力,在自主获客、自主风控等重点工作中强化内功修炼,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消费金融垂直领域大模型等,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