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加大金融支持“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建设力度,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
据介绍,《行动方案》着眼于更好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特殊作用,支持各类主体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18条重点举措。
聚焦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便利企业全球资金管理,《行动方案》明确,优化外汇业务管理模式和展业流程。支持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试点银行在沪分行按新规定开展业务。建立试点银行外汇业务尽职免责申述评议机制,支持银行就涉嫌违规行为进行申述,依托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开展评议,合理判定银行“尽职尽责”情况,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质效。
同时,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及应用场景。《行动方案》支持银行基于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开发存款产品,允许非居民外币存款利率参考国际惯例进行市场化定价。推动金融机构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支持在沪数字人民币运营试点银行积极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探索创新特色场景。
《行动方案》提出,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推动更多银行加入CIPS,持续扩大CIPS网络覆盖范围。据记者了解,截至2024年12月底,CIPS系统有直接参与者(直参)168家,间接参与者(间参)1461家,合计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参与者类型更加多元、分布区域更加广泛,CIPS已形成以中资银行和清算行为骨干网、系统性重要外资银行相互支撑的全球网络体系。
围绕优化汇率避险服务,提高外汇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行动方案》提出,开发多样化的汇率避险产品和服务,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例如,支持银行加大汇率避险产品开发力度,丰富人民币对外汇普通美式期权、欧式期权、亚式期权及其组合产品,不断增加境内市场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种类。
在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度和收付效率,鼓励银行在真实合规前提下,优化单据审核,加强数据共享,提升“走出去”企业全链条使用人民币进行投融资、项目建设和采购、收益回收等体验。促进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使用,并依托上海构建促进人民币全球循环使用的贸易投资服务体系。
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志毅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行动方案》中有多处提及人民币,涵盖了人民币的结算、清算、融资和计价职能,同时强调防范外汇风险,确保金融安全、金融稳定,体现了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为国际贸易投融资保驾护航的政策导向。
《行动方案》明确,强化融资服务,助力企业全球投融资。例如,在集聚跨境银团贷款中心和业务方面,提出在金融监管总局认可的机构开展银团贷款份额跨境转让试点,优化外债登记管理和跨境担保流程,更好满足境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银团贷款需求。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开展贸易再融资业务。拓展境内外双向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银行参照国际惯例,探索研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非居民并购贷款服务,贷款金额不高于并购交易价款80%,贷款期限不超过10年。
着眼于加强保险保障,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行动方案》在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服务能级、提供高质量再保险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行动方案》还提出,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全球配置能力。比如,增强重要金融平台配置全球资源功能。支持上海黄金交易所等与境外交易所开展产品授权合作,扩大人民币基准价格在国际主流市场应用。探索上海黄金交易所特定品种交割国际化,设置境外交收库。
“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是呼应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的内在要求。”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对记者表示,这对于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特别是发挥上海作为链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枢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行动方案》各项举措落实落地,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不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