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近期债市震荡、2025年收官在即,银行理财公司开始酝酿新一年的资产配置思路。11月25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业内多方获悉,多元化投资仍将是银行理财公司的主流“打法”:从产品端看,在低利率的环境中,多资产多策略产品成为银行理财公司发力重点;在资产配置上,将重点把握权益类资产增厚业绩的机会。
上述变化不仅将推动银行理财收益更加多元化,也对其投研能力、策略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从单一配置到多元配置过程中,如何在稳健底盘上实现收益“新增量”,构建高效资产配置体系,成为摆在银行理财公司面前的重要考题。
拓展多元化投资边界
低利率环境下,票息资产收益下行,纯固收产品收益空间持续压缩,倒逼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思路,从单一的债券投资转向多元资产配置。
展望今年第四季度及2026年,多家机构预测,伴随年底前收盘价估值与自建估值模型清零,理财资金配置逻辑将从“防守稳净值”转向“收益、波动与流动性的系统再平衡”,多资产策略将成为理财业务重要的增量方向。
记者采访获悉,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公司不再只依靠票息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收益来源,而是探索“多资产多策略”打法,加大了对REITs、可转债、权益、衍生品等的配置和交易力度,努力打造更好的投资组合,在控制整体波动的前提下拓宽收益来源。
比如,招银理财、光大理财等近日推出了多元配置、均衡投资等策略“新解法”,并营销其多资产多策略产品体系,通过在固收基础上配置权益、另类、境外等资产,在控制整体波动的前提下拓宽收益来源,契合客户对低波稳健产品的需求。
“我们的一款多资产多策略理财产品,规模已突破200亿元。”一家城商行银行理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团队以固收资产为底,审慎配置权益、商品及全球化资产,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量化择时提升收益,吸引很多投资者。
所谓多资产投资,就是把资金投资于多种类型的资产,如股票、债券、商品等。“不同产业周期并不同步,当单一资产波动加大,利用资产间的低相关性可以平抑波动,优化收益的分布形态。”浦银理财人士说。
资本周期之变,带来银行理财资产配置趋势的变化,从单一配置到多元配置。由于不同资产和策略之间相关性低,通过跨资产、跨市场的灵活配置,有利于降低回撤、收益多元化,实现收益与风险的更优平衡。
不过,多资产配置对银行理财公司的投资策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浦银理财人士直言,资产配置动态再平衡的频率明显提高,转型期政策变化快、技术迭代迅速,导致市场风格切换频繁,静态的资产配置模型可能失效。
静态策略体系不可取,需要随市而动。“我们需要定期依据市场动态、经济形势等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操作方案。”一家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向记者表示,当理财产品成立后,要依据其特定的风险与收益需求,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对各策略进行有机组合投资。
把握权益增厚收益机会
在“多资产多策略”中,权益类资产成为提升整体组合收益的重要补充,被各家机构看好。
11月25日,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投研部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大类资产角度看,预计2026年PPI回升周期,股强债弱或延续。“存款利率下行和股市赚钱效应,可能继续激发居民存款向资管机构转移,为A股提供增量资金。”
11月24日,法巴农银理财发文称,建议明年上半年布局高确定性领域,比如中国科技成长、全球AI产业链、供给受限资源品;下半年动态平衡,增配顺周期价值股、黄金及部分新兴市场,降低组合对单一主线的风险暴露,对高估值、低流动性标的保持警惕。
投资策略上,兴银理财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叶予璋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权益投资实现绝对收益策略的核心途径有两种:一是“固收+期权”,在一定条件下参与权益市场,同时防范黑天鹅事件对净值的冲击;二是多元资产策略,权益类资产占比控制在10%以内,兼顾绝对收益和客户参与体验。
在具体操作层面,平安理财人士认为,理财发力权益市场需遵循稳健属性和期限约束,追求绝对收益目标。“一方面,结合资产估值和宏观周期进行分散配置,对权益类资产作更细致、更科学的分类,为投资者提供风险优化回报;另一方面,持续挖掘稳健资产,如红利资产具有‘高股息与抗波动性’的属性,可转债具有‘债底保护+股票期权’的属性等,通过合理配置实现收益增厚。”平安理财人士说。
另外,也有银行理财公司将加大与公募基金、券商等机构的合作,弥补自身短板。“银行理财可以参与新股询价、战略配售等,以丰富投资工具,增强收益,同时还可以探索与券商合作,创设场外衍生品,以对冲权益市场波动风险。”华东某银行理财公司投资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