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徐潇潇)11月19日,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在深圳前海开幕。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是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以“金融强国建设与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主题,汇聚中外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商金融发展大计。
粤港澳大湾区为全球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的先行前沿阵地,在金融强国建设中承载着开放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致辞时表示,希望通过举办本次活动,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增长极,为全球金融发展稳定注入新动能、正能量。
韩国前总理、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升洙在会上表示,真正的金融强国必须成为维护全球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提供重要“压舱石”,传递了自信与合作的明确信号。
韩升洙在会上强调:“深圳已成为全球金融、前沿科技与韧性供应链的重要枢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圳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审慎的金融创新,积极推动绿色和包容性发展,确保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各个群体。”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金融强国建设的双重使命。
林尚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愿与各方一道,立足全球视野、国家战略、湾区优势和人大所长,持续深化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研究、智库服务、人才培养、交流合作,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持。
大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卓越人才大湾区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成立。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该基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深化拓展与大湾区校地合作,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和资源优势,链接学界前沿与产业一线,构建“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国际实践—科研智库”全链条培养体系。
需持续向“轻资产、重资本”转型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表示,人工智能正推动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关键引擎。他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需重视金融在资源配置与创新激励中的作用,将资本市场打造为激励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吴晓求认为,“十五五”期间应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从资产端、需求端和制度端系统重构资本市场生态链,以加快金融强国建设,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共享性的“中国方案”。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同样表示,随着AI技术迅速演进,科技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正经历深刻转型。他表示:“通过融资租赁、产业链分工等方式将重资产转化为轻资产,并以全链条的重资本支持创新发展,已成为重要趋势。”
王忠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完善的资本市场生态、产业链协同能力和制度创新优势,正在成为“轻资产、重资本”转型的核心实践区。他呼吁持续推进这一转型,促进产业链共赢与创新迭代,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保险、银行业共筑金融强国基石
除资本市场外,保险、银行等关键金融领域在“十五五”期间的转型与路径,也成为大会热议的焦点。
保险业方面,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保险业需聚焦四大方向发力:一是护航实体经济发展,筑牢产业安全屏障;二是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守护社会安全底线;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四是应对新型社会风险,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
周延礼表示,保险业要更好地发挥作为经济社会“减震器”与“稳定器”作用,助力“十五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安全与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保险力量。
银行业方面,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表示,中国银行业已迈入转型升级、价值创造的新阶段,需要将国家所需、行业所向、客户所愿和自身所能紧密结合。
对此,王良建议,银行业应从六个方面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特色化服务能力;二是洞察产业变革新趋势,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三是适应社会融资结构新变化,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四是顺应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五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提升零售金融和大财富管理服务能力;六是把握大湾区发展新机遇,打造转型升级新动能。
“招行将把握时代机遇、大湾区优势、政策红利,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国际化、综合化、差异化、数智化’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招行力量。”王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