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丨
NO.1央行:拟进一步丰富“互换通”产品类型
5月15日,人民银行官微发布消息称,自2023年5月业务上线以来,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的业务量持续上升。截至2025年4月末,20家境内报价商与79家境外投资者,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2万多笔,名义本金总额约6.5万亿元。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充分总结“互换通”运行经验、认真听取境内外投资者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拟进一步丰富“互换通”产品类型。
点评:从市场维度看,“互换通”不仅拓宽了外资参与渠道,更通过风险管理工具供给的完善,为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构建了风险对冲基础设施,长期有利于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定价权与国际竞争力。
NO.2金融监管总局付万军:正研究制定金融消保领域框架性文件
5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付万军在2025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消保领域的框架性文件,加快修订投诉处理管理办法。同时,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机制,引导机构充分认识消费者保护与自身经营发展的共生逻辑,将消保理念有机嵌入产品研发、业务流程、营销宣传、内部考核等环节。
点评:金融监管总局强化消保顶层设计,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保护体系。从市场生态角度看,消保理念深度嵌入经营环节,有助于缓解投资者对金融产品信任焦虑,为养老理财、普惠金融等创新产品的推广创造制度保障,长期看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资金端稳定性与资源配置效率。
NO.3最高法、证监会:落实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制度
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落实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制度。在财务信息披露造假等案件的审判与执行程序中,注意行政罚没款和刑事罚金制度的衔接,避免双重处罚,一体予以执行。强化刑事、行政案件审理、执行与民事案件审理、执行程序的协同及信息通报,根据案件需要,统筹推进民事、行政、刑事审理程序。有效落实民法典、刑法、证券法等规定的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制度,确保涉案财产优先用于民事赔偿,依法优先保障投资者权益。
点评:强化“民赔优先”司法保障,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制度性补强投资者权益保护链条,有助于缓解中小股东维权困境,提升市场参与主体对注册制改革配套措施的信任度,为养老金、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构建更完善的法治生态,实质性推动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NO.4招商银行原副行长丁伟被提起公诉
日前,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副行长丁伟涉嫌受贿罪一案,由青海省海东市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青海省海东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海东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点评:从市场建设维度看,司法介入金融领域职务犯罪,与注册制改革下信息披露质量提升形成制度合力,有助于降低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隐性风险溢价,推动金融板块估值体系向治理效能维度深化重构。
NO.5德意志银行:美联储可能要到12月才会降息
日前,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的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美联储可能会在12月降息之前保持政策利率不变,然后在明年进一步放宽政策。上述分析师认为:“我们的基本假设仍然是,下一次降息是在12月,随后在2026年第一季度再降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
点评:德意志银行关于美联储降息路径的预判揭示了货币政策调整的复杂性。美联储可能在通胀黏性与经济软着陆间寻求平衡,政策节奏或将受大选后贸易政策风险及中性利率测算偏差影响。长期看,关税政策与通胀韧性仍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键扰动变量,市场或从宏观驱动转向企业盈利质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