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4 20:17:00 股吧网页版
布局社交平台与短视频赛道,金融服务场景重构“潮”起来!
来源:金融投资报

  2024年,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迈上新台阶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信息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44.6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90.3万亿元,同比增长7.6%,占比42.8%;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4.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占比16.7%。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庞大的体量面前,一场银行业的零售阵地争夺战正悄然打响。当金融机构“暗战”短视频赛道,加快布局社交平台来争夺用户注意力时,这场看似热闹的“流量狂欢”背后,是银行业对零售转型的大胆尝试:一边是传统营销渠道触达效率下滑,年轻客群加速逃离线下网点的现实难题;另一边则是多家银行构建全渠道金融生态,将“泼天”流量收入囊中的诱人红利。

加速布局小红书

超30家银行争夺流量入口

  2025年以来,金融机构在小红书平台的“流量争夺战”持续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等超30家银行已入驻小红书,开设官方账号超60个,覆盖总行、业务部门及分支机构。

  实际上,作为兼具“种草”与“强搜索”属性的小红书,平台的特有属性与银行业渴望挖掘新客群的需求不谋而合。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年轻”“女性”“一线城市”是该平台的用户画像关键词。《2024活跃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在小红书的活跃用户中,女性占比近80%,男性占比超20%;用户年龄分布中,18岁至24岁占比超39%,25岁至34岁占比超38%;城市等级分布中,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占比较高,合计占比近70%。

  若从人群标签看,Z世代、都市白领、精致宝妈等占比较高,而这几类人群通常拥有强劲的消费活力。

  另外,在该平台上,有关存款、贷款、理财、信用卡、黄金等颇具金融属性的帖子不在少数。《2024年轻人十大理财趋势盘点》显示,2024年,小红书上与“存钱”相关的笔记阅读量达到83亿人次;2000多万“00后”通过余额宝定期转账来存钱;有超过500万人在小红书讨论用利息覆盖部分生活成本。

  从粉丝数量这一指标来看,头部银行已率先完成部署。截至5月14日,在小红书平台上,招商银行粉丝数量已突破48.1万,排在第一位;中信银行信用卡粉丝数量达12.5万,排名第二;光大银行微银行宁波银行以9.6万的粉丝数量并列第三。

  建立多维度账号矩阵或是银行业发力的下一步棋。如平安银行在小红书平台已构建包含总行官方号、信用卡中心、汽车金融等多个账号,借助年轻化的品牌形象开展精准运营,更像是年轻人的“情绪搭子”。

  从短期获客数据来看,据某城商行理财经理透露,通过小红书平台单月最高获客80人,其中消费贷申请转化率约为12%。

  从长期品牌价值来看,小红书平台更被写入中信银行、重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报中,成为新零售业务增长的重要抓手。如中信银行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提到,该行建立新媒体渠道矩阵,在B站和小红书平台开立官方账号“中信银行信青年”,持续传播青年服务理念;重庆银行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提到,该行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线上官方平台,发布“金融教育宣传月”“渝小暄捉妖记”等系列主题宣传。

“暗战”短视频赛道

释放向年轻一代靠拢的信号

  在算法与流量蜂拥各大行业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从业者不再选择观望,而是脱下西装革履,化身“戏精”扎进竖屏“江湖”。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银行业“暗战”短视频赛道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招商银行《假如招行APP是私人秘书》的爆梗短剧,到平安银行在B站以“霸总文学”吸引年轻人,再到网商银行的《小店生意经》微短剧密集更新,银行自制短剧一改往日严肃的科普营销,而是选择大胆的创意表达,内容呈现更接地气,将金融服务的专业性与短视频的娱乐基因无缝对接。

  “金融知识以短剧的方式进入脑子里,令人印象深刻!”这或许是大多数网友对银行自制短剧的直观感受。

  以网商银行的《小店生意经》为例,其以小商家的经营故事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真实的案例,向观众普及了金融知识和经营技巧,深受小微企业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该剧累计播放量达到3.5亿次,每月都有百万播放量、十万点赞量的爆款视频诞生,实现了“内容流量”向“业务增量”的转化。

  更进一步看,银行业发力微短剧的背后,更是释放了向年轻一代积极靠拢的信号。《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高效的触达率,为各行各业借助微短剧展开新型营销方式打下了基础。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银行需要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银行选择跨界进入短视频、微短剧等赛道,通过新颖、有趣的营销方式吸引年轻用户,成为缓解经营压力、提升竞争力的有效策略。

  实际上,当金融与流量在短视频的浪潮中短兵相接,这场银行业的“暗战”早已超越了屏幕交锋的层面:它是传统与革新的碰撞,是金融服务场景的重构,更是传统行业在数字时代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生动实践。

  此刻,好戏或许才刚刚开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