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迈上新台阶。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信息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44.6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90.3万亿元,同比增长7.6%,占比42.8%;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74.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占比16.7%。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庞大的体量面前,一场银行业的零售阵地争夺战正悄然打响。当金融机构“暗战”短视频赛道,加快布局社交平台来争夺用户注意力时,这场看似热闹的“流量狂欢”背后,是银行业对零售转型的大胆尝试:一边是传统营销渠道触达效率下滑,年轻客群加速逃离线下网点的现实难题;另一边则是多家银行构建全渠道金融生态,将“泼天”流量收入囊中的诱人红利。

加速布局小红书
超30家银行争夺流量入口
2025年以来,金融机构在小红书平台的“流量争夺战”持续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等超30家银行已入驻小红书,开设官方账号超60个,覆盖总行、业务部门及分支机构。
实际上,作为兼具“种草”与“强搜索”属性的小红书,平台的特有属性与银行业渴望挖掘新客群的需求不谋而合。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年轻”“女性”“一线城市”是该平台的用户画像关键词。《2024活跃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在小红书的活跃用户中,女性占比近80%,男性占比超20%;用户年龄分布中,18岁至24岁占比超39%,25岁至34岁占比超38%;城市等级分布中,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占比较高,合计占比近70%。
若从人群标签看,Z世代、都市白领、精致宝妈等占比较高,而这几类人群通常拥有强劲的消费活力。
另外,在该平台上,有关存款、贷款、理财、信用卡、黄金等颇具金融属性的帖子不在少数。《2024年轻人十大理财趋势盘点》显示,2024年,小红书上与“存钱”相关的笔记阅读量达到83亿人次;2000多万“00后”通过余额宝定期转账来存钱;有超过500万人在小红书讨论用利息覆盖部分生活成本。
从粉丝数量这一指标来看,头部银行已率先完成部署。截至5月14日,在小红书平台上,招商银行粉丝数量已突破48.1万,排在第一位;中信银行信用卡粉丝数量达12.5万,排名第二;光大银行微银行和宁波银行以9.6万的粉丝数量并列第三。
建立多维度账号矩阵或是银行业发力的下一步棋。如平安银行在小红书平台已构建包含总行官方号、信用卡中心、汽车金融等多个账号,借助年轻化的品牌形象开展精准运营,更像是年轻人的“情绪搭子”。
从短期获客数据来看,据某城商行理财经理透露,通过小红书平台单月最高获客80人,其中消费贷申请转化率约为12%。
从长期品牌价值来看,小红书平台更被写入中信银行、重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报中,成为新零售业务增长的重要抓手。如中信银行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提到,该行建立新媒体渠道矩阵,在B站和小红书平台开立官方账号“中信银行信青年”,持续传播青年服务理念;重庆银行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提到,该行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线上官方平台,发布“金融教育宣传月”“渝小暄捉妖记”等系列主题宣传。
“暗战”短视频赛道
释放向年轻一代靠拢的信号
在算法与流量蜂拥各大行业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从业者不再选择观望,而是脱下西装革履,化身“戏精”扎进竖屏“江湖”。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银行业“暗战”短视频赛道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招商银行《假如招行APP是私人秘书》的爆梗短剧,到平安银行在B站以“霸总文学”吸引年轻人,再到网商银行的《小店生意经》微短剧密集更新,银行自制短剧一改往日严肃的科普营销,而是选择大胆的创意表达,内容呈现更接地气,将金融服务的专业性与短视频的娱乐基因无缝对接。
“金融知识以短剧的方式进入脑子里,令人印象深刻!”这或许是大多数网友对银行自制短剧的直观感受。
以网商银行的《小店生意经》为例,其以小商家的经营故事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真实的案例,向观众普及了金融知识和经营技巧,深受小微企业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该剧累计播放量达到3.5亿次,每月都有百万播放量、十万点赞量的爆款视频诞生,实现了“内容流量”向“业务增量”的转化。
更进一步看,银行业发力微短剧的背后,更是释放了向年轻一代积极靠拢的信号。《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高效的触达率,为各行各业借助微短剧展开新型营销方式打下了基础。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银行需要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因此,银行选择跨界进入短视频、微短剧等赛道,通过新颖、有趣的营销方式吸引年轻用户,成为缓解经营压力、提升竞争力的有效策略。
实际上,当金融与流量在短视频的浪潮中短兵相接,这场银行业的“暗战”早已超越了屏幕交锋的层面:它是传统与革新的碰撞,是金融服务场景的重构,更是传统行业在数字时代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生动实践。
此刻,好戏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