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1 19:10:51 股吧网页版
零售业务冰火两重天:股份行信用卡收缩阵痛VS消费贷突围破局
来源:财中社

  4月18日,随着华夏银行(600015)2024年度财务报告的正式公布,A股9大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24年度业绩披露工作已全部完成。

  根据年度财务报告,股份行信用卡业务条线呈现全面收缩态势,具体表现为流通卡数量、消费交易总额及业务收入三大核心指标同步承压;与此同时,信用卡业务风险暴露,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持续凸显。

  业务收缩,进入存量竞争

  在2024年,股份行信用卡业务承压明显。据年报数据,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面临发卡规模增长乏力困境,同时交易规模普遍承压,出现下滑趋势。

  在上市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601998)虽长期稳坐信用卡发卡量首席之位,但其零售金融业务扩张步伐已显滞重。最新数据显示,该行信用卡业务连续两年陷入收入萎缩。尽管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1.2亿张,较2023年末实现了6.7%的增长,但其信用卡贷款余额却有所下滑,降至4878.8亿元,与2023年底相比减少了328.1亿元,降幅达到6.3%。在报告期内,信用卡交易量也呈现下降趋势,总量为2.4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0.1%。此外,信用卡业务收入也受到影响,实现559.1亿元,同比下降5.9%。中信银行表示,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部分客户收入水平与还款能力趋势性下降,信用卡行业资产质量整体承压。从行业看,受经济结构调整、行业合规整改、产业周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代理服务业、中小型旅馆/餐饮/快餐店等行业风险偏高。

  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600036)信用卡流通卡量达9685.9万张,较上年末缩减25.9万张,对应流通户数减少30万户至6944.1万户,全年交易规模4.4万亿元,同比收缩8.2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000001)信用卡业务同样面临客户流失挑战,流通户数同比减少12.9%至4692.6万户,交易总额2.3万亿元,降幅达16.6%。

  华夏银行信用卡有效卡量同比下降8.5%至1949.1万张,有效客户规模缩减8%至1735.3万户,交易总额8287.2亿元,同比下滑15.89%。

  民生银行(600016)和浦发银行(600000)在2024年的信用卡业务数据披露方面一反常态,罕见地未公开信用卡客户规模及新增客户数等运营指标,这一反常举动或与业务表现相关。据年报披露,民生银行信用卡透支余额由上年末的4879.8亿元收缩至4772.5亿元,缩减幅度达107.3亿元;浦发银行信用卡透支余额3702.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

  值得注意的是,兴业银行(601166)虽新增发卡254.50万张,但发卡增速已连续三年放缓,较2022年660.41万张的新增规模呈现显著收缩。

  浙商银行(601916)信用卡业务亦呈现类似增长特征。截至2024年末,该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442.40万张,较年初增长19.50万张;信用卡(消费金融)贷款余额333.80亿元,同比多增28.4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浙商银行信用卡新增发卡量29.50万张,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1.60亿元,显示出2024年业务扩张动能较上年明显减弱。

  截至2024年末,光大银行(601818)信用卡累计客户5200.9万户;交易金额1.7万亿元,透支余额3756.9亿元(不含在途挂账调整);实现业务收入331.6亿元。光大银行同样面临新增客户数收窄的困境,光大银行信用卡业务2022年、2023年新增客户数分别为330.7万户、328万户,而在2024年,新增客户数收窄至108.2万户。

  股份行信用卡业务的调整态势,实则是整个行业转型的映射。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市场存量规模已收缩至7.30亿张,较上年度末锐减4000万张,降幅达5.1个百分点。这一显著调整不仅印证着行业增长动能的转换,更折射出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度转型。

  一个显著的行业趋势浮出水面:信用卡业务正加速告别"跑马圈地"的粗放增长阶段,全面迈入存量竞争时代。

  然而,信用卡业务的收缩是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必经之路。当前阵痛期暴露的盈利单一、场景薄弱等问题,恰恰为行业提供了转型契机。未来,信用卡能否跳出“支付工具”的局限,妥善应对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的竞争与分流,进阶为连接消费生态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决定其能否在零售金融版图中重获战略地位。

  风险暴露,资产质量承压

  与此同时,股份行信用卡业务的资产质量压力也进一步凸显。

  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维持1.75%水平,但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77亿元至165.60亿元;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下降0.21个百分点至2.56%,风险指标有所改善。民生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攀升0.3个百分点至3.28%,不良贷款总额同比增加8.6亿元达153.9亿元,资产质量承压显著。

  浦发银行信用卡及透支不良率微升0.02个百分点至2.45%,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下降0.29个百分点至3.64%,但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光大银行信用卡逾期率同比上升0.20个百分点至1.50%,中信银行不良率微降0.03个百分点至2.51%。值得关注的是,浙商银行与华夏银行未披露相关不良率数据,行业信息披露透明度仍需加强。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风险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末,该指标已达1239.6亿元,同比增长26.3%,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一季度突破千亿大关后,该指标已连续四个季度居高位运行,四季度更创出历史新高。这反映出宏观经济复苏进程与居民消费能力修复之间存在显著时滞。

  究其根源,双重重压力叠加导致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暴露:其一,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叠加疫情后消费信心恢复缓慢,进一步抑制支付能力;其二,前期行业粗放发展埋下风险隐患,银行为追求发卡规模普遍放宽授信标准,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现象导致高风险客户沉淀。

  突围破局,消费贷款抬头

  与信用卡业务承压下行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股份行消费信贷业务在2024年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从已披露年报数据来看,多家机构实现消费贷款规模的突破:招商银行消费贷款余额达3961.6亿元,同比激增31.4%;华夏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4%至1112.20亿元;中信银行消费贷款规模扩张4%,余额增至3106.4亿元;光大银行消费贷款余额微增22.5亿元至1979.3亿元;兴业银行消费贷款同比增长13.2%;民生银行"民易贷"余额20.5%的增速尤为亮眼,达558.9亿元;浦发银行消费贷款余额更实现14.6%的增幅,规模达1994.2亿元。

  这一增长态势折射出行业战略重心转移。相较于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具有运营成本更低、客户维护更集约的优势,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其利息收入转化效率更高。银行加速布局消费信贷,既是响应扩大内需政策导向的体现,更是零售业务寻求新增长极的战略选择。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信用卡业务转型阵痛期暴露盈利单一化短板,而消费贷的崛起既响应政策导向,也考验银行风控能力。在存量竞争时代,如何平衡规模与风险,打造差异化服务生态,将成为股份行零售战略突围的关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