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张雪)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的当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引擎,而金融如何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更是关乎未来的时代命题。
10月29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承办的“创新合作开放——全球经济重构中的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专题论坛上,来自新加坡交易所、中金公司、伦敦证券交易所、韩国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等全球多家重要金融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国际化、企业出海与产业升级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背景下,金融如何更好赋能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一个共识正在凝聚:金融服务正从传统的融资工具,升级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级赋能系统。
全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新趋势
新加坡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陈庆首先勾勒了新加坡作为中资企业出海“支点”的画像。她表示,新交所凭借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透明高效的监管环境及多元的投资者结构,正通过REIT、二次上市、跨市场上市等多种渠道,助力科技型企业连接国际资本。
无独有偶,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张晓夏则用亮眼的数据展现了港股市场的强势回归。她认为,今年以来港股IPO集资额重返全球第一,尤其得益于18A、18C等上市章节为生物科技、特专科技企业开辟的灵活上市路径,以及全球最高效的再融资机制,为资金密集型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持续的生命线。
视线转向欧洲,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艾德华分享了其另类投资市场(AIM)扶持中小企业超过30年的成功经验。他特别强调,伦交所正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合约等创新技术,为企业提供从私募到公开市场的全链条服务,推动资本与创新实现更深度的融合。
如果说上述交易所展现了成熟市场的创新活力,那么韩国交易所则提供了市场结构优化的范例。其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芮兑昊系统介绍了韩交所的多层次市场,并重点分享了“企业价值提升计划”在推动上市公司治理优化与股东回报方面的显著成效。他还提到,中韩ETF互联互通及共同指数的推出,为两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合作架起了新的桥梁。
开放合作成共识
尽管各市场路径各异,但论坛传递出一个强烈的共识: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单一市场都无法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与发展需求,加强跨境合作、推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是必然选择。
这一点在多家交易所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新交所与港交所均指出,多地上市、跨市场融资已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标配。
伦交所和韩交所在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夜间交易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也共同展现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正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协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整体效能。
在交易所积极构筑创新土壤的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在完成从“融资中介”到“生态伙伴”的角色蜕变。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一鸣的分享,深刻阐释了这一趋势。
他从投资银行视角出发,强调了“投行+投资+研究”三位一体模式在支持“专精特新”和硬科技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分享宁德时代港股上市、联影医疗大规模询价转让等标杆案例,揭示了现代投行如何通过引入国际长期耐心资本、设计跨境收益互换等创新金融工具,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和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陪伴与赋能。
中金公司的实践则进一步表明,通过QFII、收益互换等工具,可以精准引导国际资本投向中国科技企业,助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与会嘉宾的普遍共识是,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金融体系不再是幕后的资金提供者,而是走向前台,成为组织生产要素、催化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随着各国资本市场进一步的开放与融合,金融服务将更深度地嵌入从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到全球竞争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