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券商分析师的数量已突破6000大关,并创出历史新高。笔者认为,券商分析师人数创历史新高是市场发展的结果,但在重视分析师规模的同时,券商行业更要注重其研发能力。
从数据上看,近些年来,券商分析师规模呈现快速增长。2018年分析师人数突破3000人大关,2022年已超过4000人,2025年9月16日,券商分析师人数达到6162人。不到10年时间,券商分析师人数实现翻番。这一数据不仅见证了市场与行业的发展,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目前,证券公司有百余家,但分析师的分布并不均衡。像中金公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券商,分析师人数均突破300人。分析师人数介于200到300人之间的券商并不存在,而人数在150人以上的券商则有多家。从人员分布来看,有多家券商拥有的分析师数量不及平均值。
各家券商分析师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培养,即通过对现有员工和新招聘的毕业生进行培训,使其最终能够注册成为分析师;二是外部引入。券商行业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不仅有单个人员的流动,还有整个团队的流动。例如,某券商某行业的分析师团队整体加入另一家券商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人员的高流动性是券商行业的一大特点。
券商分析师规模在创出新高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经过多年“招兵买马”,今后要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员队伍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公募基金“费改”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2024年4月,公募基金费改进入第二阶段。此次“费改”主要针对交易费用,其直接效果是,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交易佣金平均下降34%,并导致券商的分仓收入大幅下滑。资料显示,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平均下降30%,分仓佣金收入规模前十的券商,其下滑幅度也高于平均水平。
券商的分仓收入与研发能力密切相关。面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券商研究机构的转型已不可避免。降薪、裁员、转型等都是可选项。对此,各券商或有不同的选择。
近些年来,券商行业并购风起云涌。这既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券商行业做大做强的必然结果。目前已有多家券商通过兼并重组,规模日益扩张,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愈发明显,中信证券最为典型。通过并购重组,中信证券已成为头部券商,已将当年处于同一起跑线的长江证券远远甩在后面。
在券商分析师规模创出新高以及券商行业兼并重组的背景下,提升券商分析师的研发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在美国华尔街,行业最顶尖的分析师被称为“斧头”。华尔街的“斧头”对市场的影响力堪称巨大。当年美国股市的网络股泡沫行情,就是由行业“斧头”发动的,并最终影响到A股市场。
国内券商分析师规模虽创新高,但顶尖行业分析师仍然非常缺乏,尚未出现自己的行业“斧头”。即使是每年评选出的行业最佳分析师,也常常是“各领风骚三两年”,之后便归于沉寂,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要打造行业顶尖分析师,既需要宽松的市场环境,也需要券商舍得投入,同样需要监管部门在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果国内券商分析师不能打造出自己的“斧头”,在国际市场上就难以拥有话语权与定价权。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