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云的AI转型初见成效
最近金山云这份三季报有点意思。作为老股民,我注意到这份财报里藏着几个关键信号——AI业务开始真正扛大旗了。咱们不妨拆开看看,这家老牌云服务商到底在玩什么新花样。
业绩拐点背后的AI引擎
最抓眼球的莫过于那份亮眼的EBITDA数据。虽然整体收入增长符合预期,但调整后EBITDA利润率同比飙升23个百分点,这事儿在重资产投入的云服务行业可不多见。细看业务结构就会发现,公有云收入里AI账单占比已达45%,同比增速近120%。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各家云厂商一窝蜂押注AI时的场景,如今金山云算是第一批吃到肉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生态的贡献。来自小米和金山体系的收入同比增长84%,占总收入比重提升到28%。这验证了一个逻辑:在AI算力军备竞赛中,绑定生态伙伴比单打独斗更稳妥。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普及带动移动互联网爆发一样,现在小米的造车、大模型等布局,正在给金山云输送稳定的需求。
盈利改善的AB面
不过咱们也得擦亮眼睛。利润率暴增部分得益于坏账冲回等一次性收益,剔除后的EBITDA利润率其实在23%左右。这说明两点:一是AI业务确实比传统云服务更赚钱,二是公司财务处理上还有优化空间。就像炒股时看到的"非经常性损益",关键得看主营业务成色。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行业云增速明显放缓,同比仅增长2%。这说明政务、医疗等传统领域的信息化投入可能进入平台期。但公司在广东省中医院AI项目这类垂直场景的突破,又展示了"AI+行业"的潜力。这种分化值得持续跟踪。
市场为何买账?
二级市场的反应很诚实——财报后股价跳涨4%。在我看来,资金追捧的不只是当期业绩,更是其作为"小米系唯一云平台"的稀缺性。当小米汽车需要处理海量路测数据,当小米手机要训练端侧大模型,这些需求都会优先导入金山云。这种生态协同,是阿里云、腾讯云羡慕不来的护城河。
但风险也摆在明面。看看资产负债表就知道,为扩建AI算力,公司短期借款激增,现金储备一个季度减少15亿。这种激进的资本开支,在行业需求出现波动时会放大风险。就像2018年光伏行业的教训,过度扩张可能反噬现金流。
老炮儿的观察
站在当下时点,金山云给我的感觉像2015年的特斯拉——亏损收窄、技术路线得到验证,但现金流紧绷。AI云服务这条赛道肯定没选错,关键看后续能否平衡好投入节奏。对于普通投资者,或许可以关注两个信号:一是小米生态AI需求的持续性,二是行业云项目能否借AI实现二次增长。
最后提醒一句,任何转型期的企业都像走钢丝,财报里的"首次盈利"固然可喜,但距离稳健的商业模式还有距离。要不要跟这趟车,诸位还得掂量自己的风险偏好。市场永远有机会,但本金只有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