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云这份成绩单,藏着AI淘金热里的"铲子生意经"
看到金山云这份三季报,我第一反应是:这年头给AI淘金者卖铲子的生意确实好做。当市场还在争论大模型公司何时盈利时,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的金山云已经悄悄把经调整净利润转正了。这或许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淘金潮里最稳赚的,往往是卖工具的人。
核心数据里的三个关键信号
最抓人眼球的当然是那个同比增长345.9%的经调整EBITDA,但细看财报会发现更有意思的细节。公有云收入里AI相关账单占比已经达到45%,相当于每10块钱收入有4块5来自AI算力服务。这比上季度又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说明AI业务还在加速渗透。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数据是小米-金山生态贡献的收入占比提升到28%。要知道,这个生态在三季度给金山云带来了同比84%的收入增长,比AI业务增速低不了多少。这相当于给金山云上了道双保险——既吃到了行业AI化的红利,又有自家生态的稳定输血。
最让我意外的是利润率改善的幅度。经调整EBITDA利润率同比提升23.5个百分点,这里面虽然有坏账冲回等一次性因素,但剔除后的核心利润率仍然改善明显。这说明金山云可能找到了更"轻"的运营模式,比如通过租赁而非自建来扩充算力。
藏在财报背后的行业暗流
对比补充材料里9月份那笔28亿港元的配售,现在回头看就显得很有意思。当时募资80%说要投AI基础设施,现在三季度AI收入就爆发了,说明管理层对行业趋势的判断相当精准。这种提前卡位的能力,在变化飞快的云计算行业尤为珍贵。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点是行业云收入增速只有2.2%,与公有云49%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这或许反映出当前AI落地的现状——互联网公司在大干快上,而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在爬坡期。不过管理层在电话会里提到四季度是行业云交付旺季,这个节奏差可能会带来新的预期差。
风险提示比盈利更重要
虽然财报数据亮眼,但有几个细节投资者可能需要保持警惕。一是现金及等价物季度环比减少15亿元,主要流向了算力设备采购。在AI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这种资本开支压力可能持续存在。
二是关联交易占比提升到28%。虽然背靠小米和金山是优势,但过度依赖生态内业务也可能影响市场对其独立性的判断。就像补充材料里提到的,今年前九个月来自生态的收入已达18.2亿元,接近全年关联交易目标的65%,这个比例需要持续关注。
最后想说的是,云计算行业正在经历从资源型向能力型的转型。金山云这季度的表现证明其AI战略初见成效,但能否把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竞争力,还要看后续技术迭代和客户粘性。毕竟在这个巨头林立的赛道,一时的业绩亮眼固然可喜,长跑能力才是真正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