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云的AI转型初见成效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金山云这份新鲜出炉的财报。说实话,看到它首次实现调整后净利润盈利,我第一反应是:这家曾经被戏称为“小米生态链搬运工”的云服务商,终于踩准了AI时代的鼓点。
财报里最亮眼的数据莫过于智算云收入同比翻倍,在公有云收入占比接近半壁江山。这让我想起微软2025年7月那波大涨——当时Azure智能云部门26%的增长直接推高股价8%。不过金山云现在的情况更微妙:它的AI业务增速是微软的3倍,但整体规模还处在“小巨人”阶段。
生态依赖是把双刃剑
注意到没?小米金山生态贡献的收入占比已升至28%,增速比整体业务快两倍。这既说明抱紧小米这棵大树确实能乘凉,但也让我隐隐担心。就像2025年11月微软因为过度投资OpenAI导致利润缩水,当一家公司的增长过度依赖单一生态时,市场往往会用更苛刻的眼光审视其独立性。
不过金山云显然在努力破局。他们在政务云、医疗AI等领域的突破,特别是中标上海国资云这种标杆项目,让我想起微软早年通过政府订单夯实Azure基本盘的操作。这种“To B+To G”双轮驱动的策略,或许能帮他们跳出生态圈的天花板。
盈利背后的隐忧
虽然毛利率同比微降值得警惕,但运营费用大幅缩减确实展现了管理层的手腕。不过朋友们要注意,微软2025年11月资本支出暴增就曾引发市场恐慌,而金山云现在同样面临AI军备竞赛——财报里明确提到“持续投资基础设施”。当行业都在疯狂堆算力时,平衡投入与回报会越来越像走钢丝。
写在最后
看着金山云从“卖存储”转型到“卖智能”,我总忍不住对比云计算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当年微软靠Azure翻身用了十年,而今天的AI竞赛留给二线厂商的窗口期可能更短。这份财报像是给市场递了张名片:看,我能赚钱了。但接下来要证明的是,这种盈利能否像微软那样转化为持续的增长飞轮。
各位读者不妨多观察两个信号:一是智算云收入能否保持三位数增长,二是生态外客户占比变化。资本市场对AI故事越来越挑剔,就像对待微软那样——既奖励开拓者,也惩罚跟风者。至于现在是不是参与的好时机?恐怕得您自己掂量风险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