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能效为标尺的行业洗牌正在多晶硅领域上演。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获得发展先机,而落后产能则面临退出市场的命运。
9月16日,国家标准委发布《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硅单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晶硅光伏组件和逆变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三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为多晶硅生产企业划定了明确的能耗红线。
该标准正式实施后,多晶硅单位产品能耗不达基准值要求(6.4kgce/kg)的企业将被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后未达准入值(5.5kgce/kg)的企业将被关停。
9月22日,一位头部多晶硅企业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新能耗标准将推动行业落后产能清退,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头部企业,也存在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可以预见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受到较大影响。”
能耗新标呈现“大幅收紧”特征
对于多晶硅生产企业来说,新能耗标准意味着生存红线的重新划定。
最新意见稿称,拟修订的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级、2级、3级分别≤5、5.5和6.4kgce/kg,相比目前正在执行的≤7.5、8.5和10.5kgce/kg大幅收紧。
按文件中的电力对应标煤折算系数0.1229kgce/KWh,此次征求意见稿中5、5.5、6.4kgce/kg,对应电耗分别为40.7、44.8、52.1度/kg。另外文件新增了颗粒硅能耗标准,1-3级分别对应3.6、4.0、5.0kgce/kg,对应电耗29.3、32.5、40.7度/kg。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指出,根据初步统计,现有产能结构有序调整后,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约240万吨/年,较2024年底下降16.4%,与已建成的装置产能相比减少31.4%。因此,随着能耗新标的严格执行,多晶硅供需格局将得到实质性改善。
交银国际发布研报称,新国标有望使行业产能关停超30%,产能过剩程度将大幅降低。该标准正式实施后,不符合3级标准的企业将被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后未符合2级标准的企业将被关停。根据硅业分会初步统计,中国内地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约240万吨,虽然仍超出2026年预计的需求150万吨约60%,但产能过剩程度将大幅缓解。这些产能目前绝大多数处于停产状态,同时标准发布后将有12个月过渡期,因此对短期供应的影响较小。
光伏行业“头部效应”将持续加强
在新标准下,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展现出明显优势。
交银国际指出,新建产能方面,预计将仅有协鑫科技和通威股份符合2级及以上标准可新增产能,未来行业新增产能将十分有限。
据华闻期货报告,基于1kWh≈0.1229kgce计算,协鑫科技颗粒硅能耗为12—15kWh/kg。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核算,协鑫科技颗粒硅能耗已经符合颗粒硅新能耗标准1级(≤3.6kgce/kg)的要求。
而根据通威股份在最新财报中披露的能耗数据,通威综合电耗46kWh/kg。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核算,当前电耗折算能耗:46kWh/kg×0.1229 kgce/kWh≈5.65 kgce/kg,优于三级标准(6.4kgce/kg),接近二级能耗(5.5kgce/kg)。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消息,截至9月中旬,国内在产多晶硅企业数量维持在10家,其中1家企业检修预计在9月底结束,并于10月初恢复正常生产。
对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而言,新标准即将带来生存考验。
9月22日,上述头部多晶硅企业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以前大家因为成本下降、价格下移,开始卷价格,同时也在不断优化生产指标;市场主导的情况下,未来肯定是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质量要求提高的情况下,成本中枢肯定会上移,落后产能清退可能会比较快地提上日程。”
新标是“反内卷”政策的一记重拳
今年上半年多晶硅企业开工率38.6%-44.1%,多晶硅低于成本销售超过14个月,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落后产能亟需出清。
能耗新标是“反内卷”政策的一记重拳,直接预热“淘汰谁”“保留谁”的具体方案。
中信证券研报称,能耗指标趋严,叠加不低于成本价销售、产能收购与整合等多举措并行,光伏行业“反内卷”政策有望逐步落地,产业链盈利能力料将回暖,建议关注光伏行业底部布局机会,推荐各环节龙头及推动技术迭代的头部企业。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的通知》,对41家多晶硅企业开展节能监察。并且,这项监察要求于9月30日前将监察结果报送至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另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引导企业签署自愿控产自律公约,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宣布自7月起集体减产30%。
工信部、行业协会、国家标准委等多部门联动,政策节奏和力度均超出以往,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一个从能耗、价格、产能等多维度入手的综合治理体系。
新能耗国标为多晶硅企业划定了清晰的生存线。协鑫科技可能凭借颗粒硅技术占据先机,通威股份则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也能保持竞争优势;对于那些能耗水平差距较大的企业,12个月的过渡期是最后的机会窗口,要么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要么面临永久退出市场的命运。一场以能效为尺度的行业洗牌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