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港股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的变革。从年初DeepSeek行情引爆科技股热潮,到宁德时代港股上市首日逆势溢价11%,一系列信号显示,港股长期存在的低估值“魔咒”或迎来破局时刻。
华泰证券指出,从短期来说,虽然未来关税问题不排除依然有反复,美债利率高企、美股压力等都可能扰动市场表现。但港股风险溢价和经济的尾部风险都明显减缓,震荡中枢理应上行。
港股低估值之谜:结构性问题与周期性压力的叠加
中长期趋势明确:
中概股回流深化:阿里、京东等22家回港公司PE中位数较上市前提升32%,稀缺科技龙头集群效应显现;
全球资金再平衡:超1万亿美元海外美元资产面临再配置,港股成布局中国转型升级的核心通道。
横向对比全球市场,港股估值堪称“价值洼地”。当前恒生指数动态市盈率(PE)仅为10.2倍,显著低于标普500(21.7倍)、日经225(18倍)等主要市场;恒生科技指数PE(16.3倍)低于纳斯达克(27倍)和创业板(21.7倍)。AH溢价指数更自2019年来持续高于130%,凸显港股折价之深。

结构性症结何在?
流动性折价:港股换手率不足A股1/4,资金高度集中于头部320只股票(贡献90%成交额),中小盘流动性匮乏推高溢价要求;
成长性短板:金融地产长期占据35%以上市值,科技消费占比近年虽升至40%,但盈利增速仍落后美股(2010年来恒指EPS累计涨65%vs标普500涨304%);
资金面脆弱性:外资占比近30%,在宏观波动中易引发“离岸市场共振”。
周期性压力则放大了结构弱点——中美摩擦、反垄断政策等冲击下,2021-2024年初恒指PE一度跌破7倍,较历史均值10倍深度折价。
破局信号:流动性改善与产业结构的质变
变革已悄然发生:
流动性水位抬升:2024年5月,香港金管局单周注资1294亿港元,银行体系结余激增至1740亿港元,1个月期港元拆息骤降至0.96%,创年内新低。
南向资金话语权提升:南向持股占比从2018年不足5%升至13.1%,年内净流入超6000亿港元。
科技消费成新引擎:阿里、腾讯等10大科技巨头占港股流通市值30%,板块市值占比近半,颠覆金融地产主导格局。
宁德时代上市成标志性事件:
作为年内最大规模IPO,其H股发行获中东主权基金、国际长线资金超额认购,上市后较A股溢价11%,印证港股承接大体量融资能力已今非昔比。
华泰证券指出,MSCI中国指数港股权重超80%,外资配置港股正形成“交易量-指数权重-被动资金”正向循环。
重估催化剂:周期性与趋势性因素共振
短期窗口开启:
风险溢价回落:中美关税调整好于预期,恒指PE从4月低点9倍修复至10.2倍,接近历史均值。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回升:出口韧性支撑人民币升值预期,港股“离岸市场”属性使其同时受益于本地流动性宽松与外资再配置。
中长期趋势明确:
中概股回流深化:阿里、京东等22家回港公司PE中位数较上市前提升32%,稀缺科技龙头集群效应显现。
全球资金再平衡:超1万亿美元海外美元资产面临再配置,港股成布局中国转型升级的核心通道。
布局路径:战略与战术的双维捕捉
战略主线一:AH溢价收敛机会
大市值、高流动性个股或率先受益。截至5月22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H股已现溢价,建设银行(H股0.5倍PB)、中信银行(0.3倍PB)等金融股AH折价率超30%,安全边际突出。
战略主线二:成长估值体系重塑
头部科技股前向3年PEG均值(1.09)仅为美股“科技七巨头”(2.14)一半,腾讯、美团等平台经济龙头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战术机会:三重弹性赛道
金融板块:国有大行PB普遍低于0.6倍,ROE(10%+)支撑估值回归。
消费复苏链:南向资金年内加仓非必需消费品、媒体娱乐超200亿港元。
汇率受益标的:造纸、航空等美元负债行业将直接受益人民币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