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的稳赚小烧烤店: 我一个在互联网干了10年现在又创业的老兵,看到你这种简单的言论就忍不住啰嗦两句
1、“拼多多干淘宝”和“阿里/高德干美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模式。
拼多多是“颠覆式创新”:它没有在淘宝/天猫的主战场(货架电商、品牌电商)直接硬碰硬,而是开辟了一个新战场——“下沉市场”+“社交拼团”。它抓住了淘宝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忽略的庞大群体,用全新的玩法(砍一刀、分享得红包)实现了裂变增长,这就是“俞军提出的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阿里/高德是“同质化攻击”:无论是阿里做外卖还是高德做团购,目前看到的更多是“模仿”和“补贴”,而非“创新”。他们进入的是美团已经定义好规则、并且占据绝对优势的战场(即时配送、到店团购)。试图用同样的玩法但更多的资源去击败对手,历史上成功率极低。如果成功那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被烧钱的方式击败。
结论: 拼多多是“创造新需求,迁移旧用户”,而阿里/高德是“抢夺现有需求,转化对方用户”。难度不在一个级别。
2、心智固化:高德的“导航”标签无法承载“团购”(用户认知维度)
心智是营销和竞争中最核心的壁垒之一。
美团的心智 = “吃喝玩乐”:用户打开美团的目的非常明确——找餐厅、点外卖、订酒店、看电影。这是一个“消费目的地”App。
高德的心智 = “出行导航”:用户打开高德的目的是查路线、导航、看路况。这是一个“工具型”App。
心智转换成本极高:让一个在导航中的用户完了停留在app买一张团购券,这个场景转换非常生硬。高德试图从“工具”跨界到“消费”,这违背了用户多年的习惯认知。而美团从“消费”延伸到“出行”(打车、单车)则相对顺畅,因为“去消费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出行。都说高德月活高,但是人均使用时长只有10分钟,如此短的时间想多增加一条转化链路比抖音当初做团购难多了。
结论: 美团的用户心智护城河又宽又深,高德很难跨越。用户不会因为一个App能导航,就认为它的团购也更可靠。
3. 非核心业务 vs. 核心业务:资源投入与战略决心(组织维度)
这是大公司跨业务竞争最常见的败因。
美团:本地生活是生死线。外卖、到店团购是它的核心引擎,所有资源、技术、人才都向此倾斜。这是一场输不起的“保卫战”。
阿里:本地生活是众多业务之一。对于现在的阿里而言,电商、云计算才是核心。饿了么、高德团购在其内部需要与其他业务争夺资源。高德在今年已经被划入了非核心业务,最近突然高调搞团购,这也符合阿里好大喜功的风格,最后更可能沦为一场高德负责人晋升留下烂摊子的结果。
一个公司的非核心业务很难击败另一个公司的核心业务。例如,腾讯的电商(拍拍网)没能击败淘宝,微信没能击败支付宝,支付宝搞社交没能击败微信。
结论: 一方是破釜沉舟,另一方是试试看,双方的战斗意志和资源保障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4. 生态协同:流量不等于转化(业务维度)
现在都说“高德有流量,可以导流给团购”。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流量属性决定转化效率:高德的流量是“导航流量”,用户需求是“如何到达”,而不是“去哪里消费”。这种流量的商业转化率天生较低。
美团的流量是“消费流量”,目的性极强,转化率极高。
”协同”是阿里的难题:阿里一直强调生态协同,但让不同属性的业务(如电商、地图、文娱)有效协同并产生化学反应,执行难度极大,往往会产生内耗,而非合力。
最近网上各种大v不懂装懂,各种踩美团,正好是我借此来拉黑他们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