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指以低空空域(1000米以下)为载体,依托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飞机、空中物流、低空旅游、编队飞行等业态所形成的经济形态。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中国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走向实际落地,然而其商业化面临着投入大、变现难等问题。本文从政策支持、商业化模式、变现形式、产品及用户、企业挑战与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看政策驱动,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支持。中央将低空经济提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为低空经济提供法律保障;2025年目标为多地试点城市开放低空空域,推动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等场景落地。地方也给予低空经济大力支持,试点城市加速布局。例如,深圳致力于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其年目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支持美团、大疆等企业开展无人机配送,高巨创新开展无人机编队表演和教学普及等工作;合肥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以推动eVTOL商业化运营;成都发展低空旅游,推动直升机、无人机观光业务;海南开放低空旅游航线,探索“低空+旅游”模式。总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核心在于开放空域、完善法规、提供补贴,推动低空经济从试验走向规模化商用。
再看从商业化模式向盈利模式的演变,即如何赚钱?低空经济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硬件销售+运营服务+数据增值”展开,具体盈利变现方式如下:
硬件销售(To B/To G)方面:无人机(物流、巡检、农业植保)领域,相关企业有大疆、极飞、亿航、高巨创新;eVTOL(飞行汽车)领域,相关企业有峰飞航空、小鹏汇天、沃飞长空;通航飞机(直升机、轻型飞机)领域,相关企业有中信海直、万丰奥威;配套设备(电池、飞控系统、空管设备)领域,客户群体涉及政府(公安、消防、应急)、企业(物流、农业、能源)、个人(高端消费、旅游)。
运营服务(To B/To C)方面:物流配送领域有美团无人机、顺丰丰翼、京东物流;低空旅游领域有直升机观光、跳伞、热气球;城市空中交通(UAM)领域有eVTOL短途载客,如深圳-广州航线;巡检监测领域有电力巡检、环保监测、边境巡逻等。其盈利模式目前常见的有三种:按次收费(如无人机配送单票5—20元)、包机服务(低空旅游每小时数万元)和订阅制(企业巡检年费)等。
数据增值(To B/To G)方面:空域管理数据领域有低空交通调度、航线优化;行业应用数据领域有农业植保数据、物流配送分析;智慧城市数据领域有无人机监控、应急响应,其数据变现方式包括数据订阅、AI分析服务、政府智慧城市项目合作。
接下来看看相关企业的变现困境与应对策略。企业面临的实际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期投入大。eVTOL研发成本高,单机造价数百万元,短期内难盈利。二是空域限制:低空开放仍处试点阶段,规模化运营受到限制。三是市场需求尚未爆发:C端对低空出行接受度低,B端依赖政府和大企业订单。四是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资本更加谨慎,企业融资难,现金流压力大。
面对机遇,企业该如何应对?从短期策略(1—3年)看,可聚焦B端/G端刚需:如物流、巡检、应急,而非过早涉足甚至押注C端消费市场。在政府合作方面,可争取补贴,参与智慧城市、低空基建项目。与此同时,可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如采用无人机租赁模式,降低客户使用门槛。从中长期策略(3—5年)看,技术降本、生态合作、培育C端市场是必由之路,技术降本包括提升电池续航、自动驾驶能力,降低运营成本。生态合作包括与物流公司、旅游景区、出行平台共建商业模式。培育C端市场包括通过低空旅游、短途通航教育用户,等待政策放开等。
最后,看低空经济能否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上层规划,2025—2030年,物流无人机、农业无人机将率先实现规模化,eVTOL进行试点运营。中国拥有超100个智慧城市试点,物流需求和低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并且基建能力能够支持快速部署起降网络。2030年后,若空域全面开放,城市空中交通(UAM)或将成为万亿级市场。
中国凭借政策、产业链和市场潜力,有望成为全球低空经济的引领者。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