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辗转于城市乡间的货运司机……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生力军,越来越多“车轮上的奋斗者”成为权益保障的“安心人”。
“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个平台型企业推出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举措,如货拉拉、闪送等为从业者购买职业伤害保险,美团、京东等为骑手购买社保,还有平台推出“防疲劳”机制保障司机休息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政策到平台,当职业伤害险兜住风险底线,社保体系消除后顾之忧,健康管理守住奋斗底线,正重新定义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本价值,让“车轮上的奋斗者”跑得更稳,也让每一份流动的汗水都获得应有的尊重。
全国总工会开展的调查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8400万人,规模正不断扩大。过去,这个群体往往难以被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而他们的职业有着抗风险能力差的特点,政府和企业为他们做好兜底保障尤为重要。
2022年,人社部等部门在北京、江苏等七省市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货拉拉、美团、曹操出行等七家平台企业成为第一批试点的平台型企业,为保障新就业群体的权益迈出了重要一步。
货拉拉司机蒋幕云在广州跑货运,他成为平台货运司机已有三年多,此前曾购买过商业保险,但由于保额较低,后来没有续费。货拉拉成为职伤保试点企业后,也为蒋幕云购买了职业伤害保险。
2023年3月,蒋幕云在广州拉货过程中不幸发生车祸,导致胸部肋骨骨折,面临较大的治疗费用开支。在平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提交了申请赔付的资料,并获得了4.5万元的赔偿,帮助他渡过了难关。如今,他已康复并回归到货拉拉平台接货运订单。“我送货时担心过安全保障问题,平台为我们购买职业伤害保险,让我们更加安心了。”蒋幕云说。
据货拉拉介绍,截至目前,该平台针对司机职业伤害保险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保险累计覆盖160万新老司机,平台协助超过1000名司机申请理赔,单起案例最高赔付额度超过百万元。
数据显示,目前,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运行两年多,涵盖了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四个行业,已有1037.99万人纳入参保范围。
“目前我国新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很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开展工作,长时间户外作业、交通的意外风险高、工作强度大。”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大成认为,平台企业针对这一群体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为他们购买职业伤害保险,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这也是平台关怀的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人社部日前表示,将在总结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费率等政策,从扩容省份、新增企业、拓宽行业等方面,稳妥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准备将试点省份由七个增加到17个,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
在新就业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员集中在出行、同城货运、外卖、即时配送等行业,他们可能面对复杂路况和高强度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如何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健康与安全也是每个平台型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顺丰同城此前发布的《骑手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因为长时间在户外奔跑、经常上下楼等原因,容易引发骑手膝盖方面的慢性疼痛,近一半的受访骑手表示存在膝关节疼痛的情况。另有《中国卡车司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3的卡车司机患有慢性疼痛,这可能与他们长时间驾驶、缺乏身体活动以及特定的工作姿势相关。
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保护问题,一些平台型企业也在开展新探索,如顺丰同城联合广州市体质健康管理协会,对骑手进行健康情况摸底,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的全科医生7×24小时医疗健康咨询服务。
针对货车司机健康与安全问题,货拉拉与深圳职业病防治所联合开发“司机健康操”,向司机宣传颈椎、腰椎等常见职业病患的预防知识,累计参与司机超过53.5万人次。在行驶安全方面,货拉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安全防控系统,重点关注的违规载人和危险品运输的召回率均大于95%;为保证司机休息权益,货拉拉还推出“防疲劳”机制。
刘大成表示,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健康与安全能减少社会矛盾,减少因职业伤害导致的贫困、家庭困境等问题。货拉拉等平台出台措施保障新就业群体的健康和安全权益是一个好的行业趋势,也能推动平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政策的完善与技术的驱动,我国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将逐渐实现制度化,平台型企业将起到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守护者’的角色,在持续提高从业人员收入的同时,也能更好保障从业者的健康与安全,推动行业实现良性健康发展。”刘大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