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投资圈里,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样是投资美股科技巨头,通过国内QDII渠道的ETF往往溢价高达10%以上,而通过港股通买入的南方东英恒生港美科技ETF(3442.HK)却几乎在以净值交易。
这中间的价差,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它其实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难得的套利窗口。
简单来说,现在如果持有国内那些高溢价的美股QDII ETF或恒生科技ETF,可以考虑一个“卖出高溢价品种、换仓到平价3442”的操作。
举个例子,假设你手上有60万的恒科ETF和40万的纳斯达克ETF,整体仓位可能因为溢价存在,让你多付出了接近4%的成本。如果你卖出这些,同时通过港股通买入100万的南方东英恒生港美科技ETF(3442.HK),这4%的价差基本上就相当于无风险收益直接落袋。
更重要的是,完成这个操作后,对中美科技龙头的暴露一点没少,后续如果科技股继续上涨,依然能完整享受到收益,这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套利只是这个产品吸引人的一个方面,它本身的设计理念在当下市场显得尤为聪明。
这只ETF跟踪的是恒生港美科技指数,成分股是约35%的美股“七巨头”(如英伟达、微软、苹果)和约65%的港股科技龙头(如腾讯、阿里巴巴、美团)。这种组合不是简单的拼盘,它巧妙地实现了东西方科技资产的互补——美股擅长底层硬件和模型创新,港股则聚集了大量擅长应用落地和商业化的互联网企业。

历史数据显示,这种组合在过去三年不仅跑赢了单纯的纳斯达克指数,也超越了港股通科技指数,呈现出“1+1>2”的效果,波动反而比单独投资任何一个市场都更小。

当前的市场环境,也格外有利于这种跨市场配置。宏观上,美联储在2025年9月和10月已连续两次降息,市场对12月再次降息的预期也较高。这种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对科技股这类成长资产尤为友好。
同时,AI产业浪潮正处于加速期,从上游的算力芯片到下游的商业化应用,整个产业链的景气度都在持续攀升。英伟达更是展望到2030年全球AI基础设施支出将达3-4万亿美元的规模,这意味着还有数倍的成长空间。
此外,对于内地普通投资者而言,通过港股通配置南方东英恒生港美科技ETF(3442.HK)也具有天然的优势。在交易体验上,它跟随港股交易时间,比A股还多出1.5小时,支持T+0回转交易,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更高。
所以,与其看着高溢价的QDII产品望洋兴叹,或者费心费力地自己平衡美股和港股的仓位,不如早早通过港股通布局南方东英恒生港美科技ETF(3442.HK)。它让我们既能把握住潜在的套利机会,又能踏实地搭乘上中美科技股发展的长期快车,在当前这个波动加剧的市场中,无疑是一个更聪明、更高效的选择。#黄金又牛起来了!这次你上车了吗?##特斯拉拟建新厂生产Optimus人形机器人##段永平:投资茅台不需要太看宏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