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金价在高位区间持续波动,金价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贵金属业务策略,其中积存金产品起投门槛的优化成为核心方向。已有多家银行上调固定起投金额,交通银行更是启用随金价浮动的调整机制。
受访人士表示,多家银行近期密集对积存金产品起投门槛进行策略优化,既是对当前金价高位震荡、市场风险加剧的主动适配,也反映出银行在贵金属业务领域,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准度与风险管控能力的核心趋势。展望未来,预计会有更多金融机构跟进类似调整,为投资者提供更贴合市场变化、更灵活的投资选择。
交通银行启用浮动模式
据了解,积存金作为银行贵金属业务的核心品类,其购买起投金额的设定直接关联投资者的参与门槛与风险控制效果。此前,多数银行该产品的起投金额均采用固定标准,但在当前金价高位震荡的背景下,固定起点既难以灵活适配金价波动带来的投资成本变化,还可能让投资者面临不必要的风险敞口,因此银行开始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10月24日,交通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为顺应市场变化,自2025年10月27日起,该行贵金属钱包积存计划起点金额将调整为随金价浮动的方式,积存金额需大于等于实时金价,且符合积存交易递增单位要求(100的整数倍)。例如,积存时贵金属钱包业务的金价为923元/克,积存计划交易递增单位为100元,则可申请积存计划的最低金额为1000元。
事实上,交通银行此次调整并非个例。此前中国农业银行已宣布将“存金通2号”按金额定投的购买起点调整为随金价浮动的方式。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大部分银行采用的“固定金额+不定期调整”模式相比,采用与实时金价挂钩的购买起点金额浮动机制优势包括:其一,在当前金价屡创新高的背景下,与实时金价相挂钩的浮动机制可以避免频繁的手动调整,实时匹配市场风险,通过动态调整实时传递风险信号屏蔽非理性交易。其二,能够与《黄金积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保持一致,确保业务合规性。
杨海平进一步表示,与实时金价挂钩的购买起点金额浮动机制既能够满足监管要求,又能够发挥风险提示作用,兼顾了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因而预计会有更多的银行效仿跟进。
多家银行上调最低投资额
10月份以来,已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纷纷上调积存金产品起投门槛。例如,自10月13日起,工商银行将如意金积存业务最低投资额由850元上调至1000元。中国银行于10月15日起调整积存金产品的购买条件,按金额购买积存金产品或创建积存定投计划时,最小购买金额由850元调整为950元,追加购买金额维持200元整数倍不变。
兴业银行则于10月21日起,调整积存金活期及普通定期业务按金额购买方式的购买起点金额,单次购买、新增定投购买起点由1000元调整为1200元。平安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0月24日起,该行平安金积存业务按金额设定的定投计划起投金额由900元上调至1100元。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证券日报》记者进一步表示,黄金价格自年初起持续攀升,使得原有起投金额的实际购买力出现明显偏离,银行需通过上调门槛确保合规。同时,金价大幅上涨后波动风险加剧,银行为防范客户在金价高位的投机行为,选择提高门槛以抑制投机需求。
除调整门槛外,银行还通过密集发布风险提示来加强投资者教育。例如,10月23日,交通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建议客户关注市场变化,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关注持仓情况和保证金余额变化,合理控制仓位。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金价屡创新高,市场波动率同步上升,银行作为渠道方,需通过“门槛调整+风险提示”的组合动作提前做好风险管控,兼顾业务合规、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