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推动建立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机制,支持银行有序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鼓励探索长周期的科技贷款绩效考核制度。
就在一个月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出“鼓励加快引进具有科技、产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完善科技金融人才培育机制”“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政策导向之下,银行业正加速调整人才战略和绩效考核机制。南都湾财社记者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目前银行科技支行对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有银行科技支行相关负责人更是直言其所在支行“新入职员工以工科类居多,金融专业的反倒不多”。而在绩效考核上,银行也纷纷制定了内部的尽职免责制度。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尽职免责制度的落实依然面临挑战。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细化科技信贷业务尽职免责的具体措施,并树立积极正面的绩效考核导向,鼓励和保护科技信贷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基于此,南都湾财社“广东科技支行创新力深调研”走进科技支行系列报道推出第二篇,探讨科技金融人才培养与考核问题。
人才培育:
有银行80万年薪招聘AI人才
去年上市银行科技人员普增
“IT届最懂金融的,金融界最懂IT的”——招商银行广州分行今年春季招聘的一则口号,道出当下银行业对“双料”人才的求贤若渴。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不少银行在招聘中都展现出对科技类人才的强烈需求。
比如,工商银行官网显示,该行在广东省的多个二级分行,如佛山分行、阳江分行、东莞分行、江门分行等,均招聘科技类人才,培养方向为研发经理和产品经理。广发银行2025校园招聘也列出了金融科技类岗位,其总行、十余个城市分行、旗下理财公司均招聘金融科技类人员,信用卡中心则招聘算法模型岗人才。
近两年,人工智能狂飙突进,AI人才也成为银行招聘的“香饽饽”。交通银行官网信息显示,该行放出来的职位就包括AI算法工程师,岗位描述显示,该岗位来自于交通银行旗下交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工智能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等工作。
不仅仅是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中小银行也在大量招聘科技类人才。比如,成都银行4月15日发布的招聘公告显示,该行总行金融科技岗(软件开发方向)招聘20人,薪酬待遇为20万-30万/年。该行今年3月份还曾发布社招公告,招聘总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助理(人工智能方向),薪酬待遇为70万-80万/年,特别优秀者可视情况“一事一议”。
银行业掀起“复合型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是科技素养已成为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科技金融领域,科技素养贯穿业务全流程:在前端营销环节,信贷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才能准确识别科技企业价值;在中台审批环节,需基于行业认知评估技术发展潜力;在后端产品研发环节,构建科技企业专属评价体系和智能风控系统,更需技术背景与行业经验的深度融合。
某种程度上,金融与科技复合型人才在解决银行“看不懂”科技企业这一难题中发挥着“技术翻译官”的作用。
“我们和一个科技公司聊基因转移话题,对方就举例说‘好比把基因序列装到另一个壳里’,我们一个业务人员就问‘这个壳长什么样’,对方啼笑皆非。”在南都湾财社“广东科技支行创新力深调研”中,有银行人士谈起曾经与企业对接时遇到的窘状,仍哭笑不得。
如今,银行业金融与科技复合型人才培育情况如何?从上市银行年报或可窥见一二。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2024年年报中的科技人员数据发现,11家银行披露了2024年末金融科技人员数量,其中,9家同比出现了增长,增幅最高的要数交通银行,该行去年末科技人员数量为9041人,同比增长15.70%。如果从科技人员总数来看,工商银行位列第一,该行金融科技人员达到3.6万人,其次是建设银行,超过1.6万人。科技人员数量过万的还有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为14940人和10900人。
从科技人员占总员工比例来看,股份行总体高于国有行。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兴业银行,去年末,该行科技人员为7840人,占总员工比例为13.51%;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科技人员占比分别为10.07%、9.44%和9.30%,也较为靠前。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银行科技人员占比在最近5年间总体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比如,交通银行2020年末科技人员占比仅有4.38%,2024年末则跃升至9.44%;兴业银行更是迅猛,2020年末科技人员占比仅有4.82%,2024年末则飙升至13.51%。

量化指标:
多地明确科技支行科技专员数量
有科技支行新员工以工科类为主
“科技金融业务接触的科技企业相关领域十分专业,对于金融从业人员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连对方做什么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够理解。”谈及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的挑战,建行广州开发区分行科技金融业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说道。
不过,这样的情况已经大有改善。据介绍,目前建行广州开发区分行科技金融人员普遍为“95后”,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旗下的每个网点都配备了2-3名专职或兼职科技金融人员。
“现在建行招聘新员工,会越来越多兼顾到涉及的业务和客户范围,比如我们科技支行新入职员工,以计算机等工科类居多,金融专业的反倒不多。”建行广州开发区科技支行负责人也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该行还注重科技金融人员的“传帮带”。早在2022年,“全国金融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就落地建设银行广州开发区分行,其主要载体为建设银行广州开发区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劳模工匠的“传帮带”,建行广州开发区分行实现了科技金融人才的梯队建设。
在调研中,南都湾财社记者还了解到,不少银行对旗下科技支行的人才队伍设置了考核标准。比如,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该行要求科技金融专业支行建设专门的客户经理队伍,通过合理的人数配置、较高的人员专注度及专业度,提升分行对科技企业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专业客户经理队伍统一管理,结合其业务拓展需要开展专属培训,并结合科技企业的拓展经营成效进行单独的考核评价。
“专门客户经理应具备多方面条件。从业经历上,具备初创及成长期科技企业的营销经验、具备资产业务资格。专业能力上,了解科技企业的特点、对战略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认知。工作重心放在科技企业的拓展与经营上。”上述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道。
不仅仅是银行内部制定的科技支行考核标准,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地区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的科技支行建设相关文件中,专职科技人员规模也是重要指标之一。
《上海市科技金融专业机构指标体系表》显示,上海市科技金融单一经营支行/网点的评分体系中,专职科技人员规模这一指标权重为2%,又细分为专职科技人员数量和占比两项,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均可得0.5分,超过则均可得1分。
嘉兴市《科技支行评定规范》中相关指标权重更高。该文件明确,“人员有效性”指标权重为10%,主要考察专职客户经理数占比和具有理工科教育或工作背景的客户经理占比。
济南市《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指南》规定,科技支行、银行科技金融事业部(专营部门)应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业务团队,配备熟悉科技业务的负责人,配备具备金融、科技等复合型知识的专职科技金融营销人员,至少配备一名具备科技金融相关背景的工作人员,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及时增配工作力量。
银行对金融和科技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
绩效考核:
多银行内部制定尽职免责实施细则
有银行为一笔不良贷款召开评审会
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科技金融信贷业务因为科技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的特性,风险识别更复杂、管理难度更高,这给业务人员的考核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平衡风险控制与创新包容,尤其是落实尽职免责制度,考验着银行。
所谓尽职免责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出现风险后,经过有关工作流程,认定相关人员尽职履行职责的,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责任,包括内部考核扣减分、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责任。
今年4月份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科学制定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符合普惠信贷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贷款适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切实提升业务人员支持科技创新的主动性。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于去年8月份发布,其中明确了“原则上应免除全部责任”和“可减责、免责”的情形。
比如,信贷资产本金已还清、仅因少量欠息形成不良的,如相关人员无舞弊欺诈、违规违纪行为,并已按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管理制度积极采取追索措施,可以免除全部责任。又比如,自查自纠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有效避免或减少损失;经办贷款的不良率未超过所在经营单位不良容忍度目标;仅存在非主观恶意的轻微过失,未造成较大损失等几种情形均可以减责或免责。
“科创型企业从一个专利、一个技术,到最后量产,中间肯定要经过很长的过程,所以短期的绩效评价,很难衡量它的股权投资和贷款的业绩表现,我们鼓励银行探索较长周期的绩效考核方案,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去年8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王胜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尽职免责时曾如是表示。
目前,不少银行均已制定尽职免责相关管理办法。比如,招商银行总行于2024年12月发布了《招商银行关于印发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实施细则的通知》,梳理了包括科创贷在内的普惠信贷标准化尽职免责要求,为一线团队提供参考依据;交通银行针对科技金融领域贷款设置差异化不良容忍度,制定科技金融尽职免责细则;邮储银行也表示,该行在审查审批、绩效考核、定价政策、尽职免责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措施,支撑分行提升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
招商银行的尽职免责实施细则在发布后很快就“落地”。据介绍,2024年该行通过线上系统为广东某传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审批了300万元“科创易贷”授信额度。这本该是金融“活水”滋润科创企业的典型案例。然而,市场风云变幻,因该企业资金链突发紧张,这笔贷款最终成了不良资产。
今年,招商银行根据尽职免责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启动尽职免责调查,并召开了一场特殊的评审会:对该户不良资产的责任人认定及处理建议情况提议评审。最终评审认定该笔贷款为线上化融资业务,贷前审批、贷中放款均为系统自动完成,经营团队经办人员已按照相关业务操作规程制度要求完成相关工作。根据该行尽职免责实施细则要求,无确切证据证明相关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内部管理制度,失职或履职不到位,因此经营团队主、协办客户经理、经营主责任人及贷后风险经理在履职过程中符合尽职免责条件,认定为尽职免责。
落地难题:
尽职免责仍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
界定责任时存在主观性和模糊性
尽职免责虽然可给一线放贷人员吃下“定心丸”,但在实际操作中,其落实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刘进一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第一条第三款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尽职免责工作,应当以普惠信贷业务办理时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等作为尽职认定的主要标准。”因此,每家银行都可以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设定不同的尽职免责标准,该标准可高可低,并没有统一。
“让银行自己设定尽职免责标准,有其合理性。比如,风险较大的银行可以设定较高的尽职免责标准以加强风控。”刘进一分析道。
但缺乏统一量化标准的另一面是,尽职免责制度落实存在过严或过松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曾有工作人员对河北辖内15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由于在责任认定过程中,存在对“尽职免责”的判断主观性较强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以致“尽职免责”制度落实存在困难。该调查认为,客观上,信贷人员责任涉及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发放、检查等多个环节,而且责任认定也缺乏量化标准,难以准确界定是否尽职。主观上,“尽职免责”的认定主要在当事银行,容易出现标准不统一、认定不清晰、尺度时松时紧等情况。
上述情况也被银行业人士证实。“缺乏具体量化标准导致在界定相关责任人是否尽职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影响制度的公平性和执行效果。”一位股份行相关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坦承道。
“大量的信贷业务主要依赖于一线业务人员的推动。如果严格追责,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业务人员的积极性,毕竟贷款越多,潜在问题也越多,会给基层传递一种‘做得多错得多’的思想,不利于科技信贷业务的发展。但过于宽松也不行,会导致业务人员忽视风险。”一位农商行相关人员分析道。
此外,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尽职免责方面,科技信贷业务人员面临着自证取证难度大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小微型科技企业由于经营灵活、纳税申报不完善,且存在资金在企业体外循环的情况,导致银行信息获取、跟踪、评估和处置成本较高,很容易导致银行在风险发生后将不良贷款的原因归咎于业务人员对企业调查不深入的情况。
在调研中,多位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相关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银行业对科技金融业务的尽职免责标准量化仍处探索阶段,未来需建立清晰、可操作的量化评估体系。
“银行业需明确具体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和评判标准,以确保尽职免责制度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实施。”上述股份行相关人士强调道。
“可出台更为明确的标准化模板,建立健全行业统一的尽职免责操作细则,让各业务环节尽职标准制度化、规范化。”有业内人士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