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行的“境外打车自由”野心
当曹操出行宣布开通境外打车服务的消息传出时,市场似乎闻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这或许是中国出行平台国际化浪潮的又一重要节点。首批覆盖的6个国家、10座热门旅游城市,瞄准的正是出境游复苏背景下,中国游客对“无缝衔接”出行体验的强烈需求。
中文界面+人民币支付的诱惑
打开APP就能在首尔街头叫到车,全程中文操作、实时翻译,甚至直接用人民币支付——这种“保姆级”服务设计直击境外打车三大痛点:语言障碍、支付壁垒和操作陌生感。曹操出行巧妙地将国内成熟的用户体验复制到海外,就像给行李箱装上了万向轮,让旅行者省去了在异国重新适应规则的麻烦。
值得玩味的是,其母公司吉利控股的全球资源网络,为这次出海提供了独特支撑。比起从零搭建的竞争对手,背靠车企的曹操出行在车辆调度、本地合规等方面或许更具先天优势。这让人想起早年滴滴通过投资合作快速布局海外市场的策略,只不过曹操选择了一条更“重”的自营道路。
国际化赛道的暗涌
在曹操出行高调宣布的同时,市场上另一则消息同样耐人寻味——滴滴一季度海外订单暴增25%,巴西、墨西哥市场已成盈利引擎。两家平台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境外,或许暗示着国内网约车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博弈阶段。当高德等聚合平台通过低抽成蚕食份额时,出海俨然成为头部玩家寻求增长的新航道。
不过国际市场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补充材料显示,滴滴在拉美曾遭遇本土平台iFood的强力狙击,甚至一度退出巴西外卖市场。曹操出行首批选择的东南亚旅游城市虽看似稳妥,但如何应对Grab等区域巨头的竞争,仍需观察其本地化运营的“真功夫”。毕竟,境外每个城市的监管规则、用户习惯都像不同型号的充电接口,需要定制化适配。
从定制车到定制服务
相较于其他平台的轻资产模式,曹操出行“车辆+服务”的打包方案显得别具一格。这种思路与其2025年招股书中强调的定制车战略一脉相承——当同行还在为司机抽成高低缠斗时,它试图通过硬件创新重构成本结构。就像宜家通过平板包装降低物流成本,曹操的定制电动车或许能在长期运营效率上建立护城河。
眼下正值出境游复苏的关键窗口期,曹操的这步棋既是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捕捉,也是对股东期待的积极回应。但国际化从来不是坦途,就像冲浪者需要把握浪涌的节奏,平台既要在市场升温时快速卡位,也要警惕不同市场的暗流。对于投资者而言,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一键打车全球”的故事遇上真实的跨境运营,最终沉淀下来的会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是又一个需要持续输血的新战场?这个问题,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