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券商年度策略会密集登场,市场关注持续升温。
11月初,国泰海通、东吴证券等机构率先拉开年度策略会序幕;11月11日、12日,中信建投、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多头部机构召开策略会,将市场期待推向高潮。贝壳财经记者在其中一家的策略会现场看到,人气火爆,座无虚席,不少投资者甚至站着聆听。
据某券商人士透露,今年公司策略会参会人数超2500人,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当前市场情绪的热度——投资者对明年市场走势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2026年经济将如何走尤其是A股将如何演绎,成为各方聚焦的核心议题。
“转型牛”“慢牛”持续,“新四牛”行情展开
整体来看,券商普遍认为2026年的市场行情值得期待。这种乐观预期,首先就体现在各家券商发布的策略报告标题中。
中信建投和光大证券分别以“慢牛新征程”“牛市第三年,时间重于空间”为题,明确表达对后市延续的乐观判断;中金公司以“乘势笃行”传递持续看多的基调;国泰海通则以“中国‘转型牛’,远望又新峰”进行展望。此外,中信证券提出“角逐定价权,迈入低波市”,华泰证券判断“风格再均衡”,均指向市场将呈现更多结构性机会。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指出,A股、港股的新崛起,有“新四牛”逻辑,一是资金流入牛,二是科技创新牛,三是制度改革牛,四是消费升级牛。当前A股和港股正迈向“新四牛”上升走廊。在四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新四牛”行情将沿着上升通道逐步展开,中国股市的中枢将逐渐上移,预计2026年市场仍将延续“慢牛”格局。
国泰海通策略首席分析师方奕认为,2025年中国股市迎来大发展的周期,资本市场改革与经济结构转型交相辉映,这是“转型牛”的典型特征。2026年中国“转型牛”的升势远未结束,中国经济转型、无风险收益下沉与资本市场改革,放大牛市思维,市场高度有望超出共识,挑战十年前高。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认为,A股“9·24”以来的震荡上行行情仍有望延续,但经历一定估值修复后,基本面重要性进一步上升。两大因素仍将支持A股表现。经历一年多估值修复后,2026年A股或面临驱动力切换,节奏上可能前升后稳,防范“波动”。
中信证券首席A股策略师裘翔则认为,从大势研判来看,A股全球营收敞口企业已不局限于少数公司,而是足以推动整个A股的行情,未来A股的基本面要放在全球市场需求去看,而不是单看本土需求。在此框架下,中美格局决定了行情的节奏和顺畅程度,两个节点(中美签署贸易协议、美国中期选举)可能将2026年的行情划为三段,而中美签署协议后到美国中期选举前是做多权益市场的黄金期。
谁将引领未来?科技主线、消费转型、金融打底
从行业配置来看,多家机构给出了最新判断。
黄文涛表示,中长期主线方面,市场有望围绕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资源安全等逻辑展开,AI、半导体、计算机、初级品、小金属、新能源、高端制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存在机遇。
方奕强调,中国市场重估是广泛的,科技与非科技都有机会,从杠铃策略转向质量策略。新兴科技是主线,周期消费看转型,继续看好金融股。
李求索认为,配置上,“谋新”延续,“温差”收敛。当前全球宏观环境及创新产业趋势等仍然相对利好成长风格,但成长领域经历一年多上涨后,估值也有较多提升。
在他看来,2026年A股市场风格可能更趋于均衡,驱动这一切换的催化,主要来自经历过去三年去产能周期,叠加“反内卷”等政策推进,越来越多顺周期行业有望接近供需平衡。建议关注三条主线:景气成长、外需突围和周期反转。
裘翔也在研报中明确,三大线索值得重视:一是资源/传统制造产业提质升级,把份额优势转化为定价权和利润率持续抬升;二是中企出海与全球化,大幅打开利润增长想象空间和市值天花板;三是AI进一步拓宽商业化应用版图,延续科技板块的趋势,并放大中国企业相对竞争优势。
华泰证券分析师何康、王伟光则看好2026年七大投资主线,一是政策周期:“十五五”规划元年重视内需、科技、安全和绿色转型等,政策主线也将映射市场主线;二是技术周期:AI应用逐步进入“奇点时刻”;三是地产周期:有望于明年中周期筑底企稳,是当前市场最大的预期差之一;四是产能周期:明年中企稳,关注出清及准出清行业;五是库存周期:消费率提升和全球制造业周期回升是两大抓手;六是能源周期:结构性供需错配下能源价格有望上涨;七是资本市场改革:公募基金生态变革下配置变迁,此外关注国有资产并购重组和资产证券化。
不过,多家券商提示后市行情和风格或受外部风险和国内基本面两大因素影响,若后续外需扰动和内生增长动能不足,导致国内基本面不及预期,可能影响机构大势研判和行业比较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