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赛目科技位于北京顺义的测试基地,几辆尚未发布的新车型正在进行严格的自动驾驶测试。不远处,仿真实验室内,工程师们面对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正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在虚拟世界中完成数以万计的场景验证。这里是智能网联汽车(ICV)驶向现实道路前的“终考考场”,而赛目科技,正是这场大考中严谨而权威的“主考官”。
“我们通过仿真、场地、道路‘三支柱’体系,把智能汽车的安全底线守住。”日前,赛目科技董事长胡大林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句简洁的概括背后,是赛目科技对智能驾驶安全体系的深度思考与实践积累。
从仿真底座到“三支柱”闭环
“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而汽车恰恰是现阶段最成熟的载体。”胡大林表示,AI技术本身存在“不可解释性”,而汽车又是高度复杂的工业产品,两者结合所带来的安全性挑战,正是赛目科技存在的根本原因。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应满足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实际道路等测试要求。仿真测试被确立为核心技术要求,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上路的“必答题”。
成立于2014年的赛目科技,凭借领先的ICV仿真测试技术,在这个新兴领域快速崛起。根据中期报告,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096万元,同比增长63.7%;实现净利润132万元,成功扭亏为盈。其核心工具链——仿真测试平台SimPro、功能安全分析工具Safety Pro等,已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胡大林认为,技术全栈自主是公司的核心科技之一。“我们从起步就坚持‘三支柱’全覆盖,保证有源源不断的真实数据来修正模型、强化仿真引擎。”他进一步解释,“仿真是为了高覆盖、高效率地发现问题;场地测试是为了复现高风险场景;道路测试是最后的真实随机校验。”
“我们从仿真建模、测试评价到数据分析,全部实现自主研发,形成从虚拟到实车的完整闭环。”公司独家运营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顺义基地,持续获取真实场景数据以优化仿真模型。
在胡大林看来,这种全栈能力不仅是对技术话语权的掌握,更是响应车企在智能驾驶系统快速迭代过程中对“可信工具链”的迫切需求。随着技术发展,“国际上已形成‘多支柱’共识,我们也在积极布局。”胡大林补充道。
对安全永怀敬畏
随着个别车辆安全事故发生,整个行业对安全的认知正发生深刻转变。“过去强调技术先进,现在直接进入‘安全使用’。”胡大林表示,“一起事故就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我们看安全问题不是看百分比,是看绝对值。”
他也提到,行业在过去一年半中曾陷入“造词竞赛”,把技术竞争变成舆论攻防。“现在行业逐步回归理性,国家部委也已经明确:‘智能驾驶’包括‘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目前市场上只有‘驾驶辅助’,还没有‘自动驾驶’。”这一转变标志着行业正在走向成熟。
在胡大林看来,行业回归理性的背后,是对技术“置信度”日益提升的要求。赛目科技的仿真测试核心工具链SimPro,已通过全球公认最严苛的汽车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 ASIL D级别认证,成为全球少数实现全工具链认证的企业之一。胡大林表示,仿真测试的真正价值在于“用极高的效率、极低的成本,快速定位系统潜在风险,并能够用真实数据证明问题所在、实现有效复现与解决”。这种高度的技术置信度也获得了产业界的验证。“客户信任我们,不仅因为我们能发现问题,更因为我们能精准证明问题、有效闭环——这正是仿真系统置信度的根本体现。”
胡大林将赛目科技的企业文化凝练为“客观清醒,实事求是”八个字。胡大林认为,在智能驾驶这样一个高热度、高风险的赛道中,“理性比激情更可持续”,而赛目科技正是凭借这样一种文化特质,在吸引和留住一批不追逐虚名、专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的同时,也为公司在复杂技术系统和客户严苛需求中建立了稳健的执行信用。
构筑广义的智能基座
在汽车测试领域站稳脚跟后,赛目科技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赛目在AI应用上走得比多数同行更远。胡大林透露,公司目前交付的代码和文档中,已有约50%由AI智能体完成。
他也强调,AI不是要替代人,而是“人工的幂次方”。“我们下一步的投资重点,就是人工为底、智能为幂次。”这一理念体现了公司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深刻思考。
基于在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赛目科技已将仿真技术拓展至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胡大林认为,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有三大载体:过去的车、现在的灵巧手、未来的无人机。
他透露,公司在杭州已实现无人机在人口稠密地区数万次起降,从运送核酸检测样本开始,到应急环保等多领域应用,综合测算成本降低70%。
“未来我们可能不只做汽车测试,而是成为‘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供应商’。”胡大林展望道。这个愿景的背后,是公司技术能力的自然延伸与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
尽管技术领先,胡大林对“安全”始终抱有敬畏。“我们只选择我们有把握的问题来做,不可能全部解决。所以我们以测试驱动研发,以验证明确边界。”
采访临近结束,在顺义测试场的监控中心大屏上,一行行代码依然在飞速滚动,记录着每一次虚拟测试的详细数据。胡大林站在屏幕前,目光坚定地表示:“我们永远要清醒地知道:要明确技术交付了什么功能,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仅是技术本身。”
胡大林和他的团队,正用最朴素的“实事求是”,在智能驾驶赛道上,走出一条少有人走的远路,将其核心能力不断延伸,成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