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新股市场迎来瞩目增长,甚至领跑全球。据Wind统计,期间共有68只新股登陆港股,合计募资1824.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1%和227%,按募资额计算稳居全球新股集资榜首。
市场打新热度高涨,98%的新股获超额认购,86%的新股超额认购倍数超20倍,较去年同期翻倍;15只新股认购倍数破千倍,占比近23%,其中大行科工以7558.40倍认购倍数成“认购王”,医药生物、耐用消费品等领域企业备受追捧。
值得关注的是,此轮热度是监管规范后的健康增长。2025年3月香港证监会发布新规终结“百倍杠杆打新”,当前超千倍认购更多来自产业价值认可与资金自然流入。
新股市场赚钱效应更为显著,新股首日破发率降至24%,包括2017年在内,创下九年以来新低,前三季度首日平均回报率高达28%,超大型新股及“A+H”上市企业表现突出。这一局面,是政策红利、资金宽松与产业升级共同推动的结果,港交所制度创新也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优势。
新股认购从“百倍”迈入“千倍”
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新股市场呈现出“全民打新”的活跃态势,98%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其中86%的新股超额认购倍数超过20倍,这一比例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
认购倍数超千倍的新股共15只,占比近23%。其中,大行科工以7558.40倍的公开发售有效认购倍数一骑绝尘,成为当季“认购王”;布鲁可、银诺医药-B也表现亮眼,分别录得5999.96倍、5341.66倍的超高认购倍数,紧随其后。
若以行业维度观察,医药生物领域最受追捧,中慧生物、维立志博、药捷安康、劲方医药等4只医药生物类新股,公开发售有效认购倍数均突破千倍,凸显出投资者对创新药企的高度关注与期待。此外,耐用消费品领域的大行科工、布鲁可,消费者服务领域的蜜雪集团,电气设备领域的双登股份等,也引发市场热烈认购。

新规下杠杆狂热退潮
值得关注的是,与此前“高杠杆推高认购热度”的逻辑不同,2025年三季度的市场活跃,是在监管规范后的“去泡沫”环境中实现的。
财联社记者此前在《香港证监会重拳整治打新高杠杆,打新规则大洗牌,百倍杠杆将成历史》指出,2025年3月21日香港证监会发布《致持牌法团的通函——有关首次公开招股认购及融资服务》,直指IPO认购中的杠杆失控、资金混乱、身份审核松散三大乱象,推出五大核心措施,彻底终结“百倍杠杆打新”时代。
去年同期仅2只新股认购倍数超千倍,占比仅4%,最高认购倍数是优博控股的2503倍。去年全年共5只新股认购倍数超千倍,占比7%,其中草姬集团认购倍数最高为6084倍,晶科电子认购倍数5678倍。
对比历史数据可见,新规前的高杠杆曾是推高认购倍数的重要因素,2024年12只新股认购超百倍(草姬集团达1216倍),2025年初布鲁可、蜜雪集团的千倍认购也仍有高杠杆痕迹;而2025年三季度的超千倍认购,更多源于产业价值认可与资金自然流入,市场结构更健康。
破发率跌至九年新低,新股赚钱效应明显
打新热度的持续升温,本质上源于赚钱效应的显著回升。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在港股IPO上市的68只新股中,共48家在上市首日收涨,4家收平,16家收跌,上市首日破发率为24%,为2017年以来新低。
尤其是在下半年,港交所新股的首日破发数量明显减少,7月至9月上市的24家新股中,仅3家破发,港股的打新赚钱效应明显增强。
与破发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首日回报率的大幅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新股首日平均回报率达到28%,较去年同期的10.82%实现跨越式增长。
超大型新股的表现尤为突出,宁德时代H股上市首日涨幅达16%,此后股价持续走高,截至9月30日累计涨幅已超87%。“A+H”上市企业,如恒瑞医药港股股价累计涨幅突破60%,三花智控突破90%,为打新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这种赚钱效应在A股赴港上市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2025年前三季度完成赴港上市的11家A股公司中,8家均实现正收益,平均涨幅达17%。分析人士指出,A股公司赴港上市时普遍存在10%-15%的折价空间,这种“估值洼地”效应为打新提供了安全垫,成为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政策红利、资金宽松与产业升级共同推动港股打新市场
港股打新市场的火爆,是政策红利、资金宽松与产业升级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层面,2024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五项对港合作措施,以及同年12月港交所推出的《有关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的建议》,简化审批程序、降低上市门槛等举措;今年8月港交所进一步修订公开市场规定及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流程,显著提升了企业赴港上市的积极性。
港交所的制度创新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优势,截至10月5日港交所已收到348个上市申请,“科企专线”的开通更为特专科技企业提供了便捷上市通道。同时,香港正在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规则,深化与东南亚交易所的合作,这些举措有望吸引更多海外企业和中概股,推动市场生态持续完善。
资金面的宽松为市场注入了充足动能,2025年以来,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推动全球资金加速流向新兴市场。数据显示,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额维持在2000亿港元以上,海外资金持续流入带动市场估值整体回升。充裕的流动性不仅为超大型新股发行提供了支撑,更改善了市场估值环境。
产业结构的优化不断提升港股市场吸引力,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呈现"科技+消费"双轮驱动格局,医疗及医药行业在上市数量上居首,制造业凭借宁德时代等超大型项目在融资额上占比超30%,消费行业与能源资源行业分别占23%和18%。多元化的产业分布摆脱了对单一板块的依赖,增强了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和吸引力。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