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消费者的信任与喜爱,是面向大众的消费企业最宝贵的市场资源。近年来,随着消费品牌与公司经营全流程环节的绑定程度不断加深,每一次消费产品舆情的出现、演变和定调,既考验其品牌长期建设和应急策略的有效性,也反映了其整体企业文化与运作机制中的特征。
南方财经全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消费新闻部长期关注消费类企业的舆情动态,在跟进新闻动态、传递有效信息和反映消费者诉求的基础上,希望以每一次典型舆情案例的出现和应对为切口,观察企业在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和舆论环境变化时的处理过程,从而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企业在品牌、市场运营管理中的得失,从而为行业做出预警和警示。
为此,南财·21消费新闻部综合企业在舆情预警与回应中涉及的公开操作维度,形成量化评分机制——具体而言,包含舆情管理及响应、舆情回应、事件处理、品牌影响四个一级指标和预防机制、回应直接度、信息透明度、处理长效性等14个二级指标,按照百分制根据重要性对不同指标赋值并打分,并以《消费舆警指数》对企业的应对速度、态度与有效度进行分析评价,为企业品牌管理与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提供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杭州报道
作为美妆上市公司巨子生物(02367.HK)旗下明星品牌,主打修复的可复美近日陷入了一场“EGF添加门”风波。
EGF全称为表皮生长因子,根据我国现行化妆品监管规定,EGF被明确列为禁用成分,不得添加于化妆品中。而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EGF是否真的被添加至相关化妆品产品中,以及第三方检测的科学性和标准度。
舆情事件:可复美“EGF添加门”风波
事件回顾:最早可追溯到2023年8月,陕西西安一位消费者秦女士在使用“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G型)”之后,声称出现脸部皮肤发硬、肿胀等不适症状。2024年2月,秦女士自行将购买的同款可复美产品送往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显示,在四次测试中均查出该产品含表皮生长因子(EGF)成分,结果在567.3pg/ml-585.7pg/ml之间。
EGF作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能够促进细胞生长与修复,在医疗器械和处方药领域有重要应用。然而,根据我国现行化妆品监管规定,EGF被明确列为禁用成分,不得添加于化妆品中。
经秦女士反映情况后,2024年4月,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巨子生物的成品库和留样室里抽取了“可复美”和“可预”两个品牌的“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进行送检。
但根据2024年7月陕西省医疗器械质量检验院出具的检验报告,“可复美”和“可预”的“类人胶原蛋白修复敷料”经检验均未发现“表皮生长因子”。
此后的2025年3月,也有媒体自行送检了包括薇诺娜、瑷尔博士、可复美、欧莱雅、韩束、理肤泉等在内的多个知名品牌11款面膜,委托对产品是否含有“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检测。
4月11日的报道提及,11款产品中有9款均查出含有EGF,检出浓度范围从0.2419pg/ml至480.1pg/ml不等。
对此,可复美于4月12日凌晨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公司旗下所有产品均未添加人表皮生长因子(EGF)。
孰是孰非背后,化妆品中涉嫌违规添加相应成分,是否已成为美妆行业的“潜规则”?
涉及企业:巨子生物(02367.HK)
舆警分值:舆情管理及响应(15/20)舆情回应(10/35)事件处理(5/30)品牌影响(8/15) 综合评分(38/100)

企业回应概述:4月12日凌晨,可复美在官方微博发布《致广大可复美消费者的一封信》称,强调公司旗下所有产品均未添加人表皮生长因子(EGF)。
此外,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其委托了两家专业检测机构,分别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对同批次产品进行独立检测,结果为:送检样品中未检出人表皮生长因子成分。
南财点评:
玻尿酸、烟酰胺、视黄醇……近几年美妆行业“成分党”盛行,但究竟化妆品中添加哪些成分才安全有效,于市场于消费者,都是缺失的一课。
就可复美“EGF”添加门风波而言,巨子生物和消费者均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但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于目前针对EGF检测尚未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也缺乏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双方各执一词,并没有真正解决消费者的困惑和信任危机。
孰是孰非背后,更深一步的问题是,化妆品中涉嫌违规添加相应成分,是否已成为美妆行业的“潜规则”?
从行业角度看,期待相关监管部门尽快完善法规,建立科学的检测标准,加强对化妆品涉嫌违规添加成分的监管力度,让美丽不再伴随着陷阱,同时,希望化妆品企业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以诚信为本,真正为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