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人习惯清晨喝一杯牛奶,而这一饮品已从改革开放前的稀罕物,变为如今的日常必需品。不过,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国内液态奶行业似乎遭遇了增长瓶颈。
2025年8月,国内乳业巨头蒙牛乳业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415.7亿元,同比下滑6.9%;权益股东应占利润20.455亿元,同比减少16.4%。这已是蒙牛连续两年中期业绩出现营收、净利润“双降”。
从营收规模看,2025年上半年的415.7亿元,不仅低于2023年同期的511.2亿元,差距近百亿元,更是创下近三年同期营收的最低值。
在头部乳企中,蒙牛乳业的业绩可以说是连续“掉档”。这不仅反映出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压力,更折射出整个液态奶行业增长放缓、消费需求变化等共性问题。如何破局,成为蒙牛乃至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营利双降,业绩降温背后的多重挑战
从这份半年报能清晰看出,蒙牛当前的经营状况确实面临挑战。拆解其各项业务营收数据,今年上半年表现分化明显:液态奶业务营收321.9亿元,是绝对的营收支柱,但营收增速同比下降11.2%,出现了显著的负增长;冰激凌业务营收38.8亿元,增速15.0%;奶粉业务营收16.8亿元,增速2.5%;奶酪业务营收23.7亿元,增速2.3%;其他业务营收14.5亿元,增速16.9%。不难发现,作为核心板块的液态奶业务,其下滑成为拉低整体业绩的关键因素。
不过,蒙牛液态奶业务上半年的营收下滑,不能完全归咎于企业自身。从行业大环境来看,整个液态奶市场都处于增长乏力的状态。尼尔森IQ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液态奶销售额同比下滑7.5%,到了6月,这一降幅进一步扩大至9.6%。在全行业销售遇冷、需求疲软的背景下,蒙牛的液态奶业务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不可避免地承受了市场下行带来的压力。
如今,“营收与利润双降”已成为乳企行业的普遍态势。在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乳企中能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企业寥寥无几。面对乳制品行业的下行浪潮,无论是区域性的地方乳企,还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一线大厂,都像风浪中的扁舟一样,经营状况起伏不定。
尽管蒙牛作为行业内的头部品牌,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但在行业整体遇冷时,其从上游生产端到下游消费端的全产业链,都会率先受到冲击。比如在疫情初期,乳品销售几乎陷入停滞,蒙牛不得不将大量原奶加工成奶粉储存,这一操作直接造成了至少10亿元的损失。
疫情消退后,乳制品行业虽逐步回归常态,却又面临原奶过剩的新问题。当原奶喷粉的成本远超奶粉出厂价时,乳企会选择停止收购原奶,部分牧场为避免持续亏损,甚至会采取“倒奶杀牛”的极端措施。
乳业领域一直流传着“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说法。自2013年起,蒙牛便开始向上游产业链扩张,先后收购了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富源牧业等知名牧场。同时,蒙牛还在宁夏、甘肃、云南、黑龙江等多个省份自建牧场,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凭借数十个奶源基地和上千座牧场的支撑,蒙牛稳固了行业第二的市场地位。
然而,在行业下行期,曾经的“制胜法宝”如今却成了沉重负担。受原奶价格下跌以及淘汰低产效牛只的影响,2024年现代牧业计提生物资产和商誉减值,出现了14.17亿元的巨额亏损。作为关联方,蒙牛也因此承担了8.27亿元的亏损。进入2025年上半年,现代牧业仍未摆脱亏损困境,进一步拉低了蒙牛的盈利水平。
雪上加霜的是,近两年还面临多重外部压力:新生儿数量下降导致长期消费需求减少,现制茶饮的崛起分流了部分乳制品消费,地方乳企的强势反攻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多重因素叠加下,蒙牛今年上半年液态奶业务收入仅为321.92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40.7亿元。核心业务增长放缓,让蒙牛难以再展现往日的行业竞争力。
品牌信任危机:品控漏洞与口碑损耗雪上加霜
在业绩持续承压的恶性循环中,蒙牛本应筑牢品牌信任的基本盘,却因品控问题频发与售后应对失当,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信任危机。
2025年以来,多地消费者集中反馈蒙牛产品存在质量隐患:有家长在特仑苏牛奶中发现疑似塑料异物,孩童饮用后出现肠胃不适;网购的低脂高钙奶开封即散发酸败气味,内含结块物质,消费者依据《食品安全法》提出赔偿诉求时,却遭遇品牌客服“踢皮球”式敷衍。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问题并非个例,从常温奶到低温酸奶,从线下商超到线上旗舰店,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范围正不断扩大,暴露出其在生产质检、仓储物流等环节的管理漏洞。
雪上加霜的是,品牌在营销端的不当操作进一步消耗着积累多年的口碑。有消费者举报,蒙牛部分“低脂”“脱脂”产品实际营养成分与标注不符,存在虚假宣传嫌疑;抖音等平台直播中承诺的“临期产品无条件退换”,在消费者申请时却被以“已拆封”为由拒绝。
在乳制品消费高度依赖品牌信任的市场中,蒙牛的品控失守与售后缺位,无疑在业绩下滑的伤口上又添新伤,使其在与竞品争夺存量市场时更显被动。
破局乏力:深层短板与路径依赖难破困局
面对三重挑战与信任危机的叠加困境,蒙牛看似提出了全产业链优化、业务结构调整等破局方向,但从实际行动看,其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与深层能力短板,使其难以真正摆脱困局。
上游端,尽管意识到联营牧场的风险传导问题,但蒙牛既未建立有效的奶价波动对冲机制,也未加快自有牧场的精细化管理转型,仍被动承受“原奶降价无红利、成本上涨必承压”的挤压;核心业务上,口口声声要突破常温奶依赖,却迟迟未在低温奶冷链建设上加大实质投入,新品研发仍停留在口味调整的浅层创新,难以打动追求健康与品质的消费群体。
战略执行层面的短板更为致命。“一体两翼”战略提出至今,多元化业务仍未突破“规模虚增、盈利微薄”的怪圈,冰淇淋的高增长靠低价促销换来,奶酪业务在C端市场毫无存在感;国际化业务依旧深陷“烧钱换市场”的泥潭,印尼市场的价格战持续吞噬利润,非洲市场的投入迟迟未见回报,与雀巢等国际乳企的本地化运营能力差距悬殊。
更关键的是,研发投入的吝啬与组织协同的缺失,让所有转型规划沦为纸面文章——半年推出百款新品却鲜有爆款,管理层焕新后战略执行反而更显犹豫。在行业拐点尚未到来之际,蒙牛若不能快速补齐这些深层短板,恐将在周期低谷中进一步丧失市场话语权。(《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