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两大乳企之间的包装之争有最新消息。10月17日消息,就伊利与蒙牛之间的一起不正当纠纷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经法院判决,认定蒙牛“精选牧场”纯牛奶因使用与伊利“金典”高度相似包装、装潢,构成不正当竞争。二审驳回双方上诉,维持原判,判令蒙牛公司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伊利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00万元。
二审明确包装显著性的标准
这场纷争的核心是一款“撞脸”的包装。据了解,2024年5月,伊利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蒙牛告上法庭,认为蒙牛“精选牧场”纯牛奶的装潢与“金典”纯牛奶的包装高度近似,容易造成消费者混淆,构成不正当竞争。
伊利“金典”牛奶产品始于2006年,并于2020年8月推出由专业设计公司打造的新款“金典”牛奶包装,通过精心设计的元素组合与色彩搭配,形成了兼具装饰性与识别性的视觉风格。据公开信息,截至2023年12月,该款产品累计销售额达数百亿元,占据全国液态奶市场约10%的份额。
蒙牛2023年底推出“精选牧场”牛奶,同样包含奶牛、牧场、绿色等元素的包装引起伊利关注。其中,两款产品均采用“乳白色底色+墨绿色元素”配色,正面左上方同为墨绿色底框配白色字体。值得注意的是,蒙牛未在包装正面突出“蒙牛”主商标,仅在侧面小字标注。对此,蒙牛方面称,绿色、奶牛、牧场等元素属乳制品包装通用设计。

双方争议的一大焦点是包装的显著性问题。针对涉案商品的包装、装潢的显著性问题,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提到,乳制品牛奶的包装、装潢采用奶牛、牧场、花草、绿色等设计元素虽然较为常见,但对各元素的具体表达方式、元素如何组合及排列布局、选用何种色彩及如何搭配等,均会产生不同的设计风格及效果,不能因涉案商品包装、装潢中含有常见的设计元素,即认为该包装、装潢缺乏显著性,不具有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
同时,蒙牛将商品包装、装潢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拆分,分别评述通用性,并得出伊利公司主张的商品包装、装潢缺乏显著性的结论缺乏依据,本院不予采纳。
另一焦点是判断是否造成公众混淆。此外,二审判决书还提到,伊利公司一审提供的证据及二审提供的证据5反映各大平台用户发布的内容、网友发表的评论,涉及两款商品混淆、误认的内容,说明实际发生了混淆和误认。蒙牛公司二审提供的证据只能证明某些情况下不一定发生混淆,但不能以此否认存在混淆的可能性。特别是蒙牛公司未将其较高知名度的“蒙牛”商标标注在被诉商品的显著位置上,此时商品的包装、装潢起到识别商品来源的作用,两者近似性足以导致相关公众的混淆和误认。
综上,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驳回伊利公司、蒙牛公司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伊利发力后反超蒙牛,业绩差距拉大
作为乳业双巨头,伊利与蒙牛这两个“老对手”一直被拿来做对比。以今年上半年的财报来看,伊利实现营收617.77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亿元,同比下降4.39%。同期,蒙牛营收为415.67亿元,同比下滑6.95%,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减少16.4%。可以看到,两者收入差两百亿元。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蒙牛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液态奶表现欠佳。液态奶是蒙牛上半年唯一下滑的板块,收入为321.917亿元,相比2024年上半年的362.615亿元下降了11.22%,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81.2降至77.4%。
液态奶等主营业务之外,乳企近年来将精力集中在研发新品,加大研发投入,以在细分赛道取得突破。对比研发投入,两家也存在一定差距。伊利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为3.8亿元,增加了11.4%。伊利称,此为调研试验设计费增加所致。而2024年,伊利研发支出8.7亿元,占营收比例0.75%,较上一年有所提升;蒙牛2024年研发投入5.13亿元,占收入0.6%。
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之前蒙牛的营收高于伊利。但此后,伊利开始发力并与蒙牛拉开差距。据了解,2017年-2023年,蒙牛和伊利的营收均在600亿元以上。2023年,伊利的营收为1257.58亿元,同比增长6.51%;蒙牛营收986.2亿元,同比增长2.49%。2024年,伊利营收1153.93亿元,高于蒙牛的886.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