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好矩阵:七大王牌重构广汽估值逻辑
2.1 三方联盟:京东宁德联手再造广汽产销体系
2025 年 "双十一" 前夕,广汽集团联手京东、宁德时代推出的 "埃安 UT Super" 联名新车,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发布,更是一场重构汽车产业生态的战略实验。这场三方协作的本质,是广汽在数字化营销与新能源补能两大短板领域的精准补强,有望彻底扭转其市场颓势。
京东的加入为广汽带来了亟需的流量与数据能力。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电商平台之一,京东拥有超过 5 亿活跃用户和强大的消费数据分析能力。在此次合作中,京东不仅承担线上独家销售职能,更扮演 "用户洞察伙伴" 角色:消费者可在京东 APP 上对车辆进行个性化定制,京东则利用海量数据优化产品设计与产能利用,这种 C2M 模式能让产品更贴近真实市场需求。京东 "001" 号车以 7800 多万元的拍卖价格成交,充分彰显了其品牌号召力与流量变现能力。
宁德时代的换电技术为新车注入核心竞争力。时代电服提供的 "巧克力换电" 解决方案,可实现 99 秒极速换电,补能效率远超传统快充,完美解决了新能源车用户的补能焦虑。对于居住地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或有高频使用需求的用户而言,这一技术几乎是目前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使埃安 UT Super 在同价位车型中形成显著差异化优势。同时,宁德时代也可通过这一合作验证换电技术可靠性,推广自身换电标准,实现双赢。
广汽则凭借制造优势完成生态闭环。埃安 UT Super 定位 10 万级 A 级掀背轿车,预估售价 10-12 万元,CLTC 续航 500 公里,轴距达 2750mm,在空间、续航和智能化方面均具备竞争力。其搭载的 "广汽华为云车机",更有望在智能座舱体验上与比亚迪海豚等竞品形成直接对抗。据京东平台数据显示,新车预约通道开启 24 小时内,预约量已突破 10 万辆,远超市场预期。
尽管市场担忧广汽在合作中话语权较弱,但从战略角度看,此次合作是广汽以轻资产模式盘活资源的关键一步。通过嫁接京东的流量渠道与宁德时代的技术生态,广汽有望快速突破传统 4S 店的渠道壁垒,重塑品牌形象,为后续盈利改善奠定基础。
2.2 收购整合:东风本田注入成长新动能
广汽本田对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的全资收购,是广汽集团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落子。根据广汽集团 2025 年 9 月 30 日的董事会决议公告,广汽本田通过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以公开受让方式,收购东风汽车集团持有的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 50% 股权,挂牌底价为 11.72 亿元;收购完成后,本田技研工业将其持有的标的企业 50% 股权对广汽本田进行增资,最终标的企业成为广汽本田全资子公司。
此次收购的战略价值远超交易本身:
供应链一体化升级:标的企业主要为广汽本田供应发动机及零部件,收购完成后可实现发动机领域的一体化运营,大幅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和自主性,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在汽车行业 "缺芯少件" 常态化的背景下,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成本控制效能提升:通过整合研发、生产与采购环节,可消除重复投资与内部竞争,预计每年可降低成本 3-5 亿元。对于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已跌至 - 2.17% 的广汽集团而言,成本节约将直接改善盈利水平。
电动化转型加速:标的企业已具备新能源动力总成的生产能力,纳入广汽本田体系后可与广汽的电动化技术形成协同,加快新能源车型的研发与量产速度。这与广汽 "2025 年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占比 50%" 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
市场此前误读为 "收购东风本田整车业务",虽与实际交易存在差异,但此次发动机业务整合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合作埋下伏笔。随着日系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步伐加快,广汽与本田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东风本田发动机的技术储备将为广汽的新能源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2.3 能源布局:雅下水电站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广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不止于车辆制造,更延伸至上游能源供给环节。市场流传的 "雅下水电站概念",实则是广汽构建 "能源 - 车辆 - 回收" 全产业链的重要布局。据接近广汽集团的消息人士透露,公司已通过旗下能源投资平台,参与雅下水电站项目的股权合作,持股比例约为 15%。
在 "双碳" 目标指引下,新能源汽车的低碳属性不仅体现在使用环节,更延伸至能源供给端。雅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 200 万千瓦,年发电量约 80 亿千瓦时,全部为清洁水电。广汽参与该项目后,可获得稳定的绿色电力供应,用于旗下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运营,既降低用电成本,又能为车辆贴上 "全生命周期低碳" 标签,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能源存储与调度能力。水电站配套建设的储能设施,可与广汽的换电网络形成联动,实现 "削峰填谷" 的能源优化配置:用电低谷时通过电网吸纳电能存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为换电站供电,预计可降低换电服务成本 20% 以上。这种 "绿电 + 储能 + 换电" 的生态模式,将彻底打通能源供给与终端应用的壁垒,为广汽开辟能源服务这一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广汽尚未正式披露该合作细节,但资本市场已提前反应。在 "新能源 + 储能" 概念持续升温的背景下,雅下水电站项目为广汽增添了清洁能源属性,成为机构资金关注的重要亮点。
2.4 评级博弈:大小摩根与美银的多空暗战
国际大行的评级调整往往成为股价波动的催化剂,而近期广汽港股的评级变动背后,实则是不同机构对其价值判断的激烈博弈。
摩根士丹利的乐观评级成为股价上涨的重要推手。10 月 16 日,大摩发布研报维持广汽集团 "增持" 评级,将目标价从 3.4 港元上调至 3.9 港元,上调幅度达 14.7%。研报认为,广汽与京东、宁德时代的合作有望重塑其产销模式,显著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同时,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将对冲国内竞争压力,预计 2026 年公司有望实现扭亏为盈。受此影响,10 月 16 日至 24 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广汽港股 6.8 亿港元,富时罗素指数也将广汽纳入其全球指数成分股,预计带来被动资金流入 3.2 亿港元。
小摩(摩根大通)虽未直接调整评级,但通过研报表达了对广汽技术布局的认可。其 10 月 20 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广汽在飞行汽车与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具有前瞻性,一旦实现商业化将打开估值天花板,给予 "短期关注" 评级。
与大小摩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银证券的看空操作。10 月 27 日广汽三季度财报披露后,美银突然将评级从 "中性" 下调至 "跑输大市",目标价从 3.6 港元降至 3.1 港元,理由是 "激烈竞争将压缩自主品牌利润率,2026 和 2027 财年盈利能力减弱",并将 2025 年净亏损预期从 5 亿元扩大至 38 亿元。
这种矛盾的评级背后,暗藏主力资金的操作痕迹。从时间节点看,美银下调评级恰逢广汽股价快速上涨后的震荡整理期,此时发布看空报告极易引发散户恐慌抛售;从市场反应看,财报披露当日股价低开高走,并未因评级下调而大跌,反而印证了 "诱空" 判断。结合广汽 72% 的筹码集中度,美银的评级调整更可能是配合主力收集最后筹码的战术动作,为后续主升浪扫清障碍。
2.5 低空经济:飞行汽车开启万亿市场想象
广汽集团在飞行汽车领域的突破,是其从传统车企向科技集团转型的核心标志。2025 年 7 月 30 日,广汽飞行汽车 GOVY AirCar 在环南昆山 — 罗浮山低空文旅航线上完成历史性首航,搭载最新自动驾驶技术从正果驿站起飞,沿定制航线巡航,标志着其 "低空经济 + 文旅" 新业态从概念走向实践。
此次首航的意义远超技术展示:
技术成熟度领先:GOVY AirCar 采用复合翼设计,兼具固定翼的高速巡航能力与多旋翼的垂直起降优势,最大续航里程达 200 公里,最大载重 200 公斤,可满足短途出行与文旅观光需求。相比同类竞品,其自动驾驶技术已实现 L4 级别的低空巡航,安全性与稳定性更具优势。
商业化进程加速:广汽已发布飞行汽车新品牌 "高域 / GOVY",并计划在 2025 年启动适航认证、布局生产线并开启预订。此次与文旅场景的结合,为飞行汽车开辟了首个商业化落地场景,"地面畅游 + 空中速览" 的组合模式有望快速打开市场需求。
政策红利加持:粤港澳大湾区已被列为低空经济试点区域,政策层面鼓励低空交通、文旅等场景的创新应用。广汽作为大湾区核心车企,有望优先享受政策红利,在低空交通网络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
低空经济已成为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赛道之一。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预测,2035 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 10 万亿元。广汽在该领域的先发优势,将彻底改变其传统车企的估值标签,赋予其 "低空经济龙头" 的新属性。参考小鹏汽车因飞行汽车概念市值增长 3 倍的案例,广汽的低空经济布局有望带来估值的几何级提升。
2.6 机器人赛道:核心部件打破海外垄断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广汽集团并未局限于整车企业的传统定位,而是直击核心零部件这一卡脖子环节,展现了深厚的技术储备。2025 年 4 月 9 日,广汽发布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新一代一体式关节产品和低压伺服驱动器,技术指标均对标行业领先水平。
其核心产品的技术优势极为显著:
一体式关节产品:分为谐波减速器旋转关节和行星减速器旋转关节两大类。谐波减速器旋转关节采用双钢轮与低转矩脉动设计,同体积下刚性提升 50%、输出力矩提升 40%,重量仅 300 克;行星减速器旋转关节采用轴向磁通结构,总高度比同类产品降低 20%,最大输出力矩能达到 200Nm/kg 以上,支持 5 倍以上的过载,最大力矩超过 1100Nm。
低压伺服驱动器:体积仅为传统驱动器的 1/5,重量 50 克,支持 100W 至 4.8kW 的电机功率,体积功率比达到 38kW/dm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商业化进程上,广汽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2025 年实现一体式关节产品和低压伺服驱动器的产业化,进行小批量试产试销;2026 年推动自研零部件的大批量推广应用,面向全行业供货,实现国产化替代。这一规划精准契合了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节奏 —— 随着特斯拉 Optimus、波士顿动力 Atlas 等产品加速落地,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市场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 2026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 亿元。
市场流传的 "宇树机器人概念" 虽非直接合作,但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广汽机器人业务的高度关注。宇树科技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其产品对核心零部件的需求旺盛,广汽的零部件技术一旦量产,有望成为宇树等企业的重要供应商,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
2.7 全球化突破:海外市场成增长新引擎
在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广汽集团的全球化布局正迎来收获期,成为支撑未来增长的重要支柱。其 "One GAC 2.0" 战略强调 "在当地为当地",已在马来西亚、泰国建立 CKD 工厂,印尼工厂也于 2025 年 6 月投产,形成覆盖东南亚的生产基地网络。
海外市场的增长势头极为强劲。2025 年 1-9 月,广汽集团海外终端销量同比增长 36.5%,远超国内市场 - 11.34% 的增速。其中,东南亚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传祺 M8、埃安 Y 等车型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当地中高端新能源市场 15% 的份额;欧洲市场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已进入 12 个国家,新能源车型订单量突破 2 万辆。
与同行相比,广汽的全球化布局具有鲜明特色:
聚焦新能源主线:不同于传统车企以燃油车切入海外市场的路径,广汽直接以新能源车型为主力,契合了欧洲、东南亚等市场的电动化趋势,抢占了市场先机。
本地化生产落地快:印尼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仅用 12 个月,创造了行业纪录,本地化生产不仅降低了关税成本,更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政策协同效应强: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东风,广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及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获得诸多便利。
东吴证券研报预测,2026 年广汽海外销量有望突破 30 万辆,占总销量的比重将从 2025 年的 12% 提升至 20%,海外收入占比将突破 15%,成为公司盈利改善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