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过机器人制作的奶茶吗?在北京中关村一个占地仅3平方米的透明玻璃亭中,一支机械臂正忙碌地调制饮品——落杯、加料、摇晃、封口,动作行云流水,这位不知疲倦的“奶茶师傅”,吸引不少路人驻足。消费者扫码点单,不到一分钟,就能从取餐口拿到一杯现制奶茶。
“没想到现在的奶茶已经这么智能了。”带家人来北京旅游的陈女士对记者表示,“年初看春晚机器人表演时还觉得是‘黑科技’,现在它已经走到我们身边,成了一场日常可见的科技秀。”
这仅是数字技术重塑食品饮料行业的一个缩影。日前,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业内分析认为,《指导意见》不仅契合当前消费升级新趋势,也成为食品饮料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构筑新一轮增长曲线的战略支点。
前后端协同重塑消费体验
在数字消费浪潮的推动下,在原料管理、饮品制作、门店运营的每个环节,智能技术正以前后端协同的方式,深度重塑食品饮料行业的运营模式与消费体验。
对于消费者直接感知的前端场景,一方面,自动化设备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与消费体验。例如,奈雪的茶自研的“自动奶茶机”已在全国门店投入使用,消费者扫码下单后,机器即可自动完成出杯,最快10秒便能制作出一杯茶饮,整体产能同比提升40%。
另一方面,AI系统为食品安全构筑起智能防线。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们的AI智能订货系统能根据历史订单计算当日食材用量,其溯源预警系统会在食材临期时自动发送预警,智能下架相关产品,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品控。”
此外,平台端的智能服务正变得更为贴心与精准。美团智能体“小美”可作为用户的AI助手,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完成咖啡下单、安排早餐、餐厅推荐等任务;叮咚买菜则创新地将低GI食品与“AI饮食管家”的控糖方案相结合,配以教程视频,打造“商品+服务+内容”的一体化消费体验。
在消费者视野之外的后端,数字化转型正在供应链与生产环节全面推进,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管控能力。
以星巴克为例,其在全国超7500家门店部署IoT智能物联网系统,实时追踪7大系统、20多类设备运行数据,并根据不同门店类型与时段特点实施节能优化,全年节省能耗费用超5000万元。
数字化同样贯穿于飞鹤婴幼儿奶粉的全产业链。在养殖端,牧场实现了繁育、喂养全流程数字化,饲养员通过一部手机即可掌握每头牛的健康状况。在生产端,飞鹤通过“3+3+2”数字化体系,将投料精准度误差控制在0.01%以内,实现了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不超过28天的高效流转。
依托于“数智力量”,蒙牛的宁夏工厂则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制造执行和运营指挥于一体的“三大平台”,实现了在线排产、付料、检测等五大功能,形成了覆盖智慧采供、生产、物流等环节的六大智慧平台。
“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新时代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转型不仅是企业效率提升、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企业商业模式重构的重要契机。”蒙牛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数字技术赋能供应链
许多食品饮料企业正紧跟“AI”风口,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数字化转型过程,不断突破想象边界。市场分析机构Mordor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AI在2026年的食品饮料市场中应用价值预计将达到299.4亿美元,2021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45.77%。
“AI技术一升级,我们就会迅速接入运营技术平台。”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大数据、云计算、模型学习在供应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I帮助我们在各个环节兼顾效率与品质。”
“我们已在产品研发的某些环节开展AI应用的探索。未来,AI的赋能将贯穿‘洞察、研发、测试、推广、反馈’的产品创新全生命周期,让产品创新更准确地捕捉顾客和市场的喜好,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星巴克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长宋亮看来,构建全方位、全程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将成为企业未来的核心发展方向。这一趋势将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为传统企业的供应链优化树立新标杆。
在业内人士看来,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帮助企业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从而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并驱动业务创新,成为食品企业在新时代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从一杯奶茶的制作到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从看得见的机械臂到隐藏在系统背后的AI算法,这场由技术驱动的数字消费变革正在重新定义消费者的“吃喝”方式。消费者用扫码下单参与着这场变革,企业则通过智能化升级,共同勾勒出一个更加高效、透明、个性化的食品消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