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由中国睡眠研究会主办的2025年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上,多项失眠治疗相关的新数据、新方法、新举措发布,与会专家呼吁各界关注和重视睡眠问题。在失眠治疗方面,随着今年以来两款创新失眠药物相继在国内获批上市,临床专家指出,失眠治疗已进入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时代。
逐渐扩增的失眠人群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头豹研究院报告数据显示,在国内,2016年至2020年失眠症成人患病人数从2.5亿增至2.7亿,预计2030年将增至3.3亿。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指出,失眠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都密切相关,长期失眠也会增加痴呆风险。65岁以上老年人应睡够5-6小时,成年人则要睡够7-8小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提示,公众需密切关注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卧床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睡;睡着后觉醒2次以上且难再入睡;清晨早醒30分钟以上;白天嗜睡、记忆功能下降、焦虑抑郁伴有情绪易怒等。如果上述失眠症状每周出现3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睡眠、精神、心理、神经等相关科室就诊。
论坛上,多位专家强调,情绪状态对睡眠质量会有影响,建议公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应对睡眠问题,达到良好的生活状态。
针对公众存在对失眠药物的担忧问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王玉平教授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药物研发的进展,患者不需要“谈药色变”,就像高血压等常见慢病的用药一样,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放心用药,保证良好睡眠,并且可让白天有很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状态。
传统抗失眠药物(如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虽能缩短入睡时间,但易导致日间嗜睡、认知功能下降、药物依赖等问题,还可能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风险,长期用药存在较大风险。“考虑到药物的获益与风险,很多年前国际上就已经提出了‘按需服药’的概念,今年国内上市的DORA类失眠药治疗失眠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还能让患者白天的功能得到改善,大大改变了失眠治疗的现状,为‘按需服药’乃至‘持续用药’提供了解决方案。”王玉平说道。
中国药企加速布局新蓝海
如何让现代人获得高质量睡眠,这其中蕴含巨大的商业机遇。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2024年达到了5349.3亿元,预计2027年增长至6586.8亿元,展现出极为强劲的增长态势。
全球仅3款DORA类失眠药先后获批上市,分别为默沙东的苏沃雷生、卫材的莱博雷生和Idorsia的达利雷生。除苏沃雷生外,其余两款已于今年在中国获批上市。凭借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DORA类失眠药上市后的销量均出现快速增长。但当前该靶点尚未出现GLP-1类药物的火爆及“内卷”。据药智网今年6月统计的数据,全球仅有13条针对失眠症的DORA研发管线,涉及8家公司,这其中,不乏中国药企的身影。
目前国内失眠领域的创新药赛道尚未形成稳定市场格局,但已有多家本土企业布局。先声药业早在2022年与Idorsia达成了协议,获得了达利雷生在大中华地区的开发及商业化独家权利,目前已实现商业化上市。扬子江药业、翰森制药、广东东阳光药业、布瑞迅药业等均有布局DORA药物,其中,扬子江药业的法赞雷生已进入注册申请阶段。业内分析认为,在因减重而爆火的GLP-1类抑制剂之后,下一个“医疗+消费”双重属性的蓝海赛道,或许是抗失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