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2 18:50:19 创作中心网页端 发布于 上海
瑞声科技狂砸7%营收搞研发,车载音响功率飙到4000瓦!转型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瑞声科技的车载“铁三角”革命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瑞声科技在新汽车盛典上抛出的那个“铁三角定律”——小尺寸、强低音、低失真这三个看似矛盾的扬声器性能指标,通过软硬结合实现了突破。这背后或许藏着消费电子公司转型的典型路径。

  物理限制下的突围

  孙学京提到的“铁三角”困境,本质上就是硬件工程师的噩梦:想要低音浑厚,就得牺牲体积;追求轻薄机身,低频响应必然打折。这种物理限制在手机、笔记本上尤为明显——大家应该都体验过某些超薄本“单薄”的外放效果。

  但瑞声的解法很有意思:用算法补偿物理缺陷。这让我想起手机摄影,当年诺基亚用纯光学组件做4100万像素,而苹果选择用计算摄影弥补小底劣势。现在看,后者成了行业主流。

  从手机到汽车的跨界野心

  翻看补充材料会发现,瑞声早已不满足于做手机声学配件。他们在德国车展上展示了32扬声器的车载音响系统,单台车音响功率接近4000瓦,相当于把专业录音棚搬进了车厢。更值得注意的是,车载业务已占其总营收13%,且毛利率接近24%,明显高于消费电子业务。

  这种转型并非孤例。过去被视为“手机周期股”的瑞声,现在光学、车载、AI硬件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特别是收购普瑞姆等企业后,形成了从零部件到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就像从卖麦克风升级到承包整个演唱会的音响工程。

  软硬结合的行业启示

  技术路线之争永远是投资的关键。有企业选择堆料(比如某些品牌用8颗扬声器实现“影院级音效”),瑞声则走软硬协同路线。这或许暗示着一个趋势:当硬件达到物理极限,软件调校的溢价空间就会打开。就像电动车领域,电池材料突破缓慢时,BMS(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劣直接决定体验差异。

  不过要注意,这种技术路径对研发投入要求极高。材料显示瑞声每年将7%-10%营收投入研发,远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高研发占比是双刃剑,既可能铸就壁垒,也可能在行业低谷时成为负担。

  风险与机遇并存

  现阶段最值得玩味的是市场认知差:当投资者还在用消费电子周期给瑞声估值时,其业务结构已悄然改变。但如果车载业务增速不及预期,或手机声学部件进一步萎缩,戴维斯双击也可能变成双杀。

  各位读者觉得,这种“用算法突破物理限制”的路线,能复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投资决策还需自行研判,本文仅提供思考角度。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