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声科技的车载“铁三角”革命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瑞声科技在新汽车盛典上抛出的那个“铁三角定律”——小尺寸、强低音、低失真这三个看似矛盾的扬声器性能指标,通过软硬结合实现了突破。这背后或许藏着消费电子公司转型的典型路径。
物理限制下的突围
孙学京提到的“铁三角”困境,本质上就是硬件工程师的噩梦:想要低音浑厚,就得牺牲体积;追求轻薄机身,低频响应必然打折。这种物理限制在手机、笔记本上尤为明显——大家应该都体验过某些超薄本“单薄”的外放效果。
但瑞声的解法很有意思:用算法补偿物理缺陷。这让我想起手机摄影,当年诺基亚用纯光学组件做4100万像素,而苹果选择用计算摄影弥补小底劣势。现在看,后者成了行业主流。
从手机到汽车的跨界野心
翻看补充材料会发现,瑞声早已不满足于做手机声学配件。他们在德国车展上展示了32扬声器的车载音响系统,单台车音响功率接近4000瓦,相当于把专业录音棚搬进了车厢。更值得注意的是,车载业务已占其总营收13%,且毛利率接近24%,明显高于消费电子业务。
这种转型并非孤例。过去被视为“手机周期股”的瑞声,现在光学、车载、AI硬件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特别是收购普瑞姆等企业后,形成了从零部件到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就像从卖麦克风升级到承包整个演唱会的音响工程。
软硬结合的行业启示
技术路线之争永远是投资的关键。有企业选择堆料(比如某些品牌用8颗扬声器实现“影院级音效”),瑞声则走软硬协同路线。这或许暗示着一个趋势:当硬件达到物理极限,软件调校的溢价空间就会打开。就像电动车领域,电池材料突破缓慢时,BMS(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劣直接决定体验差异。
不过要注意,这种技术路径对研发投入要求极高。材料显示瑞声每年将7%-10%营收投入研发,远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高研发占比是双刃剑,既可能铸就壁垒,也可能在行业低谷时成为负担。
风险与机遇并存
现阶段最值得玩味的是市场认知差:当投资者还在用消费电子周期给瑞声估值时,其业务结构已悄然改变。但如果车载业务增速不及预期,或手机声学部件进一步萎缩,戴维斯双击也可能变成双杀。
各位读者觉得,这种“用算法突破物理限制”的路线,能复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投资决策还需自行研判,本文仅提供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