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组织架构大调整:李想亲自接管人力资源释放什么信号?
今天看到理想汽车最新的人事调整公告,我第一反应是:这家新势力车企正在经历从"学生"到"自主决策者"的蜕变。这次调整最核心的变化,是创始人李想首次直接接管人力资源部门,将原本分散的"组织部"与"人力资源"整合后并入产品与战略群组,由元老级员工杨海山负责。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慢慢聊。
从"学华为"到"去华为化"的战略转向
记得两年前理想大张旗鼓引入华为系高管时,业内都说李想要复制华为的管理模式。当时从华为挖来的HR业务负责人李文智,把理想的OKR体系改成了华为的PBC绩效模式(个人绩效承诺)。这种强调结果导向的考核方式确实让销售数据好看了一阵,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出现了跨区抢单、内部返佣等恶性竞争,甚至导致对纯电市场的误判。
今年7月理想宣布放弃PBC重回OKR,现在连华为系高管也陆续淡出,这个转变很有意思。就像个优等生突然发现,抄来的解题思路不适合自己的考卷。从补充材料里21世纪的报道看,华为那套流程在理想出现了"走个招聘流程候选人就跑了"的尴尬,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李想要亲自抓人事——在智能电动车这场马拉松里,组织效率可能比管理形式更重要。
频繁调整背后的战略焦虑
今年已经是理想第6次大调整了:3月合并销售战区、6月成立智能汽车群组、8月撤销战区制、9月拆分自动驾驶部门...这种高频调整既显示出应对市场的敏捷,也暴露出战略摇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交付量被蔚来、小鹏反超后(理想3.17万辆 vs 小鹏4.2万辆),这次调整更像是危机应对。
从补充材料中36氪的报道看,李想现在既要管产品战略,又要抓AI研发,还要亲自盯人力,这种集权化管理在车企冲刺阶段或许能提升效率,但长远来看,职业经理人与创始人的权限平衡值得关注。就像开车时既要踩油门又要自己修发动机,对驾驶者的精力分配是个考验。
投资人需要关注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是现金流状况。虽然理想Q2仍保持盈利(净利11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30亿元,自由现金流-38亿元,这些数字结合频繁的组织调整,可能暗示着运营压力。第二是纯电战略的落地效果,新推出的i8车型未能复制增程系的成功,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李想要把人力与产品战略深度绑定。
回头看这次调整,本质上是在解决两个矛盾:华为式管控与造车新势力灵活性的矛盾,以及规模扩张与管理效率的矛盾。就像玩俄罗斯方块,当方块下落速度越来越快时,你得不断调整手法。至于这次调整是妙手还是缓兵之计,可能需要观察下季度交付数据才能判断。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但记住任何投资决策都要做好自己的尽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