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10 08:12:50 股吧网页版
越野经典“212”陷质量风波 北汽集团发声明划清界限
来源:中国证券报


K图 01958_0]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一辆212越野车在攀爬赛事中的意外事故,将北汽集团推入了舆论漩涡。10月6日,北汽集团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明确表示涉事212车型与北汽集团及旗下北京越野品牌无关。

  “212”事故引质量讨论北汽集团划清界限

  北汽集团在声明中表示,经过详细核查,涉事212车型实际由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北汽制造)于2024年推出,该企业属于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北汽集团不存在任何股权或产权关系。

  今年10月1日,在中国汽车城市攀爬赛宣恩站中,一辆212越野车在攀爬金属斜坡时发生侧翻,车顶着地瞬间A柱出现严重变形。尽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现场视频在网络传播后,立即引发了关于该款越野车安全性能和产品质量的热烈讨论。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此次事故显示出专业赛事安全规范和执行层面存在改进空间。车辆在攀爬过程中未卸除备胎导致重心偏移,加上油门控制失误,共同导致了这起意外。更重要的是,A柱作为车辆翻滚时的核心承重结构,其瞬间弯折现象表明车身刚性可能存在不足,未能完全达到国家标准GB 26134-2010规定的抗压强度要求。

  北汽集团在声明中特别强调,部分媒体和网友将涉事车型误称为“北汽212”“北京汽车212”或“北京越野212”,这种表述与事实不符。

  “请广大社会公众、媒体朋友和消费者谨慎鉴别与区分,如有刻意误读或抹黑行为损害我公司及品牌声誉,我公司将保留法律追责权利。”北汽集团同时表示,广大越野爱好者享受越野乐趣更要注意越野安全。

  事实上,早在2024年6月,北汽集团与北汽制造之间就曾因品牌标识和历史渊源问题发生过公开纠葛。

  2024年6月6日,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高调举行“212品牌焕新出发”发布会,宣布212由车型升级为独立品牌,并推出基于WY越野平台打造的全新T01车型。发布会采用“以经典致敬经典”的宣传语,强调“中国越野车鼻祖焕新出发”,现场展示的车型采用方正轮廓设计,能够兼容传统燃油和混合动力系统。

  然而就在发布会次日,北汽集团迅速反应,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澄清声明》,明确表示:“近年来,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在其产品、宣传、子公司名称上使用北汽集团的北京、北京汽车、北汽等商标和字号,多次提到井冈山、212等北京汽车工业历史。”声明强调,北汽制造是一家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山东青岛的民营企业,与北汽集团无任何股权关系和产权关系。

  越野车市场持续升温 “212”核心商标争夺不休

  212车型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被誉为中国越野车的鼻祖。其诞生于北汽制造,而该公司在73年的发展历程中,有42年时间都是作为北汽集团的子公司存在,这段历史渊源成为如今品牌混淆的根源。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5年,北汽集团做出战略调整,将北汽制造股权挂牌出让。2023年,山东魏桥取得对北汽制造的控股权。

  经过一系列股权变更,北汽制造已完全转变为一家山东民营企业,从企业架构到产品体系都与北汽集团毫无关联。然而,当初股权交易时留下了一个关键遗留问题:北汽集团同意北汽制造继续使用“北汽”商标。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为日后的品牌混淆埋下了伏笔,使得关于“BJ212”“北汽212”等商标始终存在归属权争议。

  据天眼查平台,北汽制造曾对北汽集团申请的“北汽212”“BJ212”商标提出异议,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4年11月做出决定,上述两个商标不予注册。与此同时,2021年至2024年间,北汽集团先后三次将北汽制造诉至法庭。其中,两次为侵害商标权纠纷,一次为不正当竞争纠纷。截至目前,记者暂未查询到这三起官司的结果。

  近年来,消费者对露营、户外探险等个性化出行方式热情高涨,硬派越野车已从边缘细分市场逐渐崛起为多家车企重点布局的领域。市场研究显示,中国硬派越野车市场预计在今年会实现显著增长,销量规模预计达到35万至40万辆。

  尽管国内越野车市场前景可期,但山东魏桥的核心业务是纺织和热电领域,缺乏完整的乘用车研发制造经验。正因如此,尽管营销高调,但212的T01车型上市后月销量仅维持在数百辆水平,被一些用户批评为内饰粗糙、性能落后,甚至被贴上“工业垃圾”的标签。

  对此,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表示,“212事件”的解决方案需要从两个层面推进。对北汽集团而言,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明确商标使用边界,加强消费者教育,清晰区分北京越野与北汽制造的产品差异;而对北汽制造来说,必须尽快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和质量控制体系,摆脱对情怀营销的过度依赖和透支。

  在张秀阳看来,随着方盒子造型越野车市场持续升温,品牌区分度和产品力将成为竞争关键。此次事故及后续澄清事件,或许将成为推动品牌界限明晰化和行业规范完善的契机,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安全性能和品牌管理。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