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碧桂园后,又一家大型房企化债迎来新进展。
10月14日晚间,融创中国(下称“融创”)披露其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得所需大多数计划债权人批准,表决结果远超75%金额门槛。香港高等法院将于11月5日举行聆讯,对其重组方案作出最终裁决。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三季度以来,已有碧桂园、融创、中国奥园、旭辉集团、合景泰富、龙光集团、远洋集团、金科股份、佳兆业、碧桂园、富力地产、时代中国等十余家房企披露化债相关进展。
融创债转股方案获通过
10月14日,融创发布的公告显示,在当日举行的境外债重组计划会议中,合计共有1492名债权人投票,其中1469名债权人投票赞成重组计划,赞成票人数占比达98.5%,对应债务金额支持率94.5%。至此,融创中国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得所需大多数计划债权人的批准。
鉴于本次表决结果远超75%金额门槛,已满足法院批准的核心要求,方案随之将迎来法院批准流程。公告明确,香港高等法院将于11月5日举行聆讯,对其重组方案作出最终裁决。
在公布债权人投票结果后,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10月15日,融创股价高开近4%,截至收盘,每股报1.57港元,小幅上涨1.29%。
根据融创此前披露的境外债重组计划,全额债权转股权方案中,针对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融创计划向债权人分派两个系列的新强制可转债。其中,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一转股价为6.8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起转股,重组生效后6个月触发强制转股;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二转股价为3.85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期后第18个月开始转股,重组生效后30个月强制转股,该类选项占比不超过债权总额的25%,若选择超过上限,将按比例分配至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一。
事实上,对于融创而言,化解债务一直是近两年的工作重点。就在今年初,融创完成总规模154亿元的境内公司债整体重组,预计可削降约70%的境内债务。
此番债转股方案如果顺利完成,融创将有机会成为第一家基本上无境外债务的大型房企。
化债顺利是融创“上岸”的关键一步,从目前来看,融创的业绩恢复依然需要时间。融创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融创实现收入约199.9亿元,同比减少41.7%;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8.1亿元,亏损同比减少14.4%。
最新销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融创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317.6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100.1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3.173万元/平方米。
房企化债按下“加速键”
“金九银十”是楼市传统销售旺季,也是年内房企化债的“窗口期”。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进入9月份以来,陆续有超10家房企的债务重组、重整传出新进展,包括碧桂园、融创中国、中国奥园、旭辉集团、合景泰富、龙光集团、远洋集团、金科股份、佳兆业、富力地产、时代中国、宝龙地产、禹洲集团等。

9月以来各房企化债进展情况。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2021年以来77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截至目前已有超60家公布了债务重组进展,其中超20家完成了债务重组或重整,债务化解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从进展来看,华晨地产、协信远创、金科股份、新华联已陆续完成了破产重整,而港股房企福晟国际也于2023年以股本重组及定增的代价实现了债务重组。以此来看,当前完成破产重整或股本重组的房企共计5家。
在债务重组方面,旭辉、龙光、融创3家房企完成了境内债的重组;世茂集团、佳兆业、中梁控股、中国奥园、时代中国控股、远洋集团以及禹洲集团共计7家企业境外债重组方案落地生效,共计10家房企实现了境内或境外部分的债务重组。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目前来看,出险房企债务重组成功将有助于缓释风险,但企业真正走出危机,还需要市场回暖作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