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我国互联网医院已达3756所,诊疗人次高达1.3亿。
随着越来越多医生加入到线上问诊,复诊患者,特别是慢病患者成为互联网医疗的主要用户。在AI(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今年上半年头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宣布盈利。
一位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目前在多个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问诊服务的临床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互联网医院打破了时空限制,患者可以提前把检验检查报告发过来,医生提前看好资料。有了这样的线上交流,患者不用千里迢迢赶到北上广看病了。
大模型优化线上问诊给医生“减负”
根据复旦版《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跻身最高等级A++++的20家医院中,有12家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一线城市,全国百强医疗机构也绝大多数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大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即使挂上号,还要花费交通、住宿成本,在医院等候几个小时。由于患者太多,有时(医生诊断的)疾病很简单,几句话就能解决,但患者等了很长时间,只得到两分钟诊疗,体验很差。”上述医学专家表示,自从有了互联网医院,患者可以提前把检验检查报告发过来,医生提前看好资料,在约定时间进行文字、电话或视频交流,线上就能解决疑难问题。
10年前,在“互联网+”的技术浪潮下,互联网医院应运而生,但一直不温不火,常被患者反馈“挂号成功却没有医生接诊”等问题。
方舟健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方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一项调研中,只有不到7%的医生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超过一半的医生需要工作8到10个小时。他们也看过一些互联网医院平台,因为医生非常忙,没办法实时回复,患者平均要等待5个小时才能拿到医生的反馈意见。
现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在垂类大模型的加持下优化了线上问诊的效率,给医生“减负”。谢方敏以方舟健客旗下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举例,每位医生都有一位“私人AI助理”,它在医生接诊之前会与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追问交流,形成一个问诊小结供医生参考。等医生有空上来接诊的时候,AI助理会根据问诊情况提供一份建议。
“今年3月份创建这个功能之后,(我们平台)接近40万次问诊用到这个AI辅助技术,将医生的服务效率提高了33%,算下来差不多为医生节省了6万个小时。”谢方敏说,这种效率的提升对于患者和医生都非常有意义。
记者还注意到,以前互联网医院的优质医生少,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网上就诊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有经验的医生会建议患者在首次线下就诊后到线上平台随访。
以前述受访专家为例,其在肝病领域有30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一家头部互联网医院平台就接诊了近4000名患者。他表示,慢性病通常都需要长期服用、定期复查,有些地方,特别是东北、西北的患者跑一趟北上广很麻烦,互联网医院能够提供药品配送服务,特别是一些医院紧缺的、没有的药物,患者就不需要每次都来回奔波。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去年底互联网医院在全国发展到3756所,目前患者可以通过点手机的方式获得互联网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根据统计,去年互联网医院开展的诊疗人次达到1.3亿。
慢病管理对互联网医疗需求大
患者越来越多,医生资源越来越好,互联网医疗终于迎来了曙光。从半年报来看,几家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在不断向好。
今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均实现盈利,方舟健客净利润1250万元,首次扭亏为盈。从整个行业来看,互联网医院都在加强慢病患者的疾病管理,在问诊服务和药物销售两端提高用户黏性、实现盈利。
北京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任表示,他经常会接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这些病在国内的发病率比较高,能被及时诊断的病例相对有限,患者的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影响慢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患者管理,包括药物的使用和病情的把控。过去我们采用传统方式,见面诊疗后鼓励患者复诊或到社区医院复诊,但很多患者症状改善后就不再继续治疗或复诊。”该医生表示,他在临床中应用了一些互联网医院的平台,发现两点很好:一是软件可以定时提醒患者复诊、用药,药物用完及时提醒开药,慢病管理依从性差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缓解;二是可以通过软件服务其他周边地区甚至全国的患者,医生也能对患者进行指导。
不过,该医生也认为,临床就诊、面对面治疗患者仍然是主要方式。AI技术和产品可能更有助于医生为患者服务,帮助患者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对临床工作有促进作用。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自身的积淀和智慧仍是解决患者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