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利润不及预期背后,市场在担忧什么?
Jefferies和麦格理这两天同时下调小米目标价的消息,在市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长期跟踪小米的老股民,我仔细翻看了研报,发现机构们的主要担忧集中在三季度运营支出激增对利润的侵蚀——EBIT分别比机构预期和市场共识低了19%和35%。这种幅度的偏离,确实会动摇投资者信心。
但有意思的是,财报里还藏着另一面:毛利率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至22.9%,尤其是汽车业务毛利率冲到25.5%,物联网收入占比也在提升。这说明小米的产品结构优化是见效的,问题出在"赚得多但花得更多"——研发投入和新店扩张像两个吞金兽。这种矛盾状态,像极了既要冲刺高考又要兼职赚钱的学生,短期压力大但长期可能值得。
汽车交付提速与内存涨价的"冰火两重天"
电话会里卢伟冰透露的两个信息特别值得玩味:小米汽车本周就能完成全年35万辆交付目标,但明年毛利率可能下降;手机业务可能涨价应对存储成本飙升。这简直是给市场同时泼了冷水和热水。
从补充材料看,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从34周压缩到6-9周,验证了产能爬坡能力。但购置税补贴退坡和行业价格战,让市场担心汽车业务的利润弹性。手机这边更复杂,三季度国内份额稳居前三(来自补充材料),高端化初见成效,但内存涨价周期可能比预期更长——HBM需求激增导致传统DDR4供应紧张,这种结构性变化不是简单涨价能完全转嫁的。
机构分歧下的投资逻辑重构
当前市场对小米的态度可谓爱恨交织:高盛等机构一边下调目标价,一边坚持"买入"评级;对冲基金空头头寸一周激增53%(补充材料显示),但港股通资金却在持续净买入。这种分裂反应的本质,是大家对小米从硬件公司向生态企业转型的价值评估标准不统一。
参考历史,2018年小米上市初期也经历过"硬件毛利率低-互联网故事受质疑"的估值杀,但IoT布局最终带来了估值重构。现在的情形似曾相识——造车投入拖累利润,但自动驾驶进展(如即将发布的HAG增强版)和AIoT生态(如开源的MI local方案)又在打开新空间。或许真应了卢伟冰那句话:"现在就是打实力的时候"。
风险往往藏在细节里
作为观察者,我注意到几个微妙信号:三季度研发费用235亿中约四分之一投入AI,这种激进投入可能持续压制短期利润;新零售门店两年新增1万家,但单店效益需要时间验证;内存涨价周期与高端化战略形成"成本压力-提价能力"的赛跑。这些变量就像天气预报中的湿度、气压,单独看无关紧要,组合起来可能酝酿风暴。
市场永远在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间摇摆。面对小米当前的"阵痛期",有人看到手机红海里的挣扎,有人盯着汽车蓝海里的帆影。我的建议是:把研报里的目标价数字放在一边,重点观察下季度能否验证"规模效应释放-费用率下降"这个关键逻辑。毕竟在二级市场,预期的转折往往比现实的优劣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