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总营收为1131.21亿元,同比增长22.3%,环比减少2.4%;实现净利润122.57亿元,同比增长129.5%,环比增长3.2%;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13.11亿元,同比增长80.9%,环比增长4.4%。
第三季度,小米集团共交付108796辆新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实现收入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毛利率为25.5%,并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经营收益为7亿元。
小米集团的研发开支和营销开支均大幅提升。第三季度,小米集团研发开支达91亿元,同比增长52.1%。前三季度累计研发开支达到235亿元,研发人员数创历史新高,达24871人。同时销售及推广开支同比增加32.3%至83亿元。
智能手机收入下滑
内存涨价带来压力
分业务来看,第三季度,小米集团手机×AIoT分部收入为841亿元,同比增长1.6%;手机×AIoT分部毛利率为22.1%,去年同期为20.8%。
但仅看手机业务,小米智能手机三季度收入为459.69亿元,同比下滑3.1%。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4330万台,同比增长0.5%。智能手机毛利率为11.1%,去年同期为11.7%。财报称,毛利率下降,主要是由于竞争加剧所致。智能手机的ASP(平均售价)由2024年第三季度的每部1102.2元下降3.6%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每部1062.8元。
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坦言,可以看到,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新一轮上涨周期,但是小米经历过很多轮原材料成本上涨周期,内部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对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充满信心。
对于存储等成本上涨给手机业务后续毛利带来压力的问题,卢伟冰表示,短期会通过升级产品结构、提升ASP等一系列方式来平滑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同时,小米集团其他业务也能够分散压力,为整体利润提供非常稳定的支撑。
卢伟冰判断,这次内存价格上涨是一个偏长的周期,主要由于AI带来的HBM(高带宽内存)强劲需求引发,跟以前上涨逻辑不太一样。目前来看,内存新增产能到2027年才可能有新的产出。他对明年整个手机市场不是特别乐观,“压力会远大于今年,明年大家应该会看到,在产品的零售价上面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涨。”
IoT不打价格战
将加快海外扩展
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达到276亿元,同比增长5.6%,毛利率为23.9%。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首次突破10亿台,达到10.36亿台,同比增长20.2%;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的设备用户数达到2160万,同比增长26.1%。
卢伟冰强调,小米IoT业务品类非常多,有一个明确的原则:做产业的贡献者、引领者,要通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来引领行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小米不会去主动打价格战,也不会盲目跟进价格战。
第三季度,小米集团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减少15.7%。卢伟冰认为,当前正处于家电市场新旧格局交替阶段,旧的格局一定会被打破。小米集团正在推进家电板块的高端化战略,小米家电业务追求的是高质量的增长,即ASP增长、利润的健康度。
财报介绍,2025年10月,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竣工投产,这是继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和小米汽车工厂之后小米的第三座大型智能工厂,也是小米大家电业务的重要里程碑。小米智能家电工厂一期总投资规划超25亿元,规划峰值年产能达700万台空调。
卢伟冰表示,本季度海外的IoT收入创历史新高,2026年小米会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助力IoT收入增长。“我觉得家电出海有非常大的空间,明年我们会加大家电出海,再加上新零售,会对整个IoT出海起到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小米集团稳步推进新零售战略。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的小米之家数量超过18000家,其中500平米以上的大店数量约210家。
汽车业务单季度盈利
明年竞争加剧毛利率预期下滑
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的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的收入为29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9.2%,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197.9%。其他相关业务收入由2024年第三季度的2亿元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7亿元,主要由于售后服务及汽车金融服务收入增加。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小米集团的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升至25.6%,去年第三季度为10.5%;毛利率上升至25.5%,去年第三季度为17.1%,主要由于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单位制造成本降低等。
第三季度,小米交付新车突破10万台,前三季度累计交付新车超26万台。卢伟冰在电话会上透露,小米汽车预计将于本周完成全年35万台的年度交付目标。
卢伟冰同时表示,25.5%的毛利率在业内是极其优秀的,今年四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将会保持稳定。但是随着补贴减少、竞争加剧等因素,2026年汽车业务毛利率可能会下降,很难维持今年这样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