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忠实的小米粉丝,同时也是等待小米YU7交付的车主,我一直对小米的发展满怀期待,长期以来也十分看好小米股票。但上周,我还是选择清仓了小米股票,原因在于我对小米汽车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深感忧虑,尤其是在2025年11月前后,小米汽车极有可能迎来大面积诉讼风险,这对小米品牌效应的影响不容小觑。
今年小米YU7上市后,24小时销量成绩斐然,创造了销售记录,这无疑证明了小米品牌的号召力以及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期待。然而,销量火爆的背后,产能却未能跟上节奏,这一矛盾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小米北京工厂一期规划年产能约15 - 20万辆(月均1.25万 - 1.67万辆) ,二期工厂虽已建成但尚未大规模投产,截至目前,短期内月产能或不足2万辆 。而小米YU7开售18小时锁单量就已突破24万台,按照现有产能计算,交付全部订单需要很长时间,如按一期满负荷月产1.67万辆算,需14个月以上;若二期产能未及时释放,尾部订单等待时间或超1年(用户订单显示“锁定后预计51 - 54周交付”) 。
与此同时,截止2024年底免车辆购置税将到期,虽然2025年政策有所延续,但汽车国补、省补还存在很大不确定因素。大定消费者,特别是发布24小时内下定消费者,在未被告知预计提车日期的情况下就下了订单。当消费者权衡购置税、国省补等因素后,预计在11月前后,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会申诉退订。因为如果不能在购置税政策有效期内提车,购车成本将会增加,而国省补的不确定性也让消费者担忧购车优惠无法落实。
另外,市场竞争环境也对小米汽车不利。发布后其他车企均有新型新能源汽车上市,这些竞品车型会冲击已下定小米YU7的大定消费者。并且小米YU7宣传的部分功能,早已在其他车企上运用,或者其他车企之间相互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独特认可度。
从法律层面来看,大定消费者在未获取明确提车时间的前提下下单,若最终无法在合理时间内提车,或者消费者因政策变动、竞品冲击等因素要求退订,而小米方面又拒绝退订,那么消费者很可能会采取法律手段维权,这就极有可能引发大面积诉讼。一旦诉讼发生,大量负面舆论会随之而来,公众会对小米汽车的交付能力、诚信度产生质疑,进而损害小米品牌形象,影响未来产品销售。小米一直以来以高性价比、创新科技赢得消费者信赖,此次事件若处理不当,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将岌岌可危。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小米汽车面临的产能、政策、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在2025年11月前后,小米汽车确实面临着大面积诉讼风险,品牌效应也可能因此遭受重创。希望小米能够重视这些潜在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快产能提升、与消费者充分沟通、提升产品独特竞争力等,化解潜在危机,继续为消费者带来优质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