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23 17:59:30 股吧网页版
21观察丨小米蜕变:攻芯向内,破局向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01810_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北京报道

  当雷军亮出那颗指甲盖大小的“玄戒O1”芯片时,一场关于小米的全新生态叙事正在书写。

  这颗凝聚了十年技术长征、超135亿元研发投入的3nm制程处理器,不仅让小米跻身全球芯片设计第一梯队,更撕开了中国科技企业冲击高端芯片领域的一道裂口。

  这并非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是一次蓄力十年的突围。

  而随着搭载小米自研芯片的手机、平板、手表亮相时,一个以自研芯片为支点的“人车家全生态”正在浮出水面,这或许才是小米造芯最隐秘的野望。

  但对于小米而言,前路依然多艰。3nm工艺的良率魔咒、千万级装机量的生死线、基带技术的“最后一公里”,以及与高通、苹果的代际差距,都在拷问着小米的耐心与决心。

  十年磨剑

  如雷军所言,芯片自研九死一生,小米并无退路。

  小米的造芯之路始于2014年,历经澎湃S1的挫折与沉寂,到如今玄戒O1的登场,背后是长达十年的技术积累与超135亿元的研发投入。

  随着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的亮相,小米正式跻身全球芯片设计第一梯队,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掌握3nm制程技术的企业。

  雷军在发布会上直言:“面对芯片这一仗,我们别无选择。”在这背后,是中国科技企业面临的普遍困境——高端芯片的自主可控仍然待解。

  玄戒O1的诞生,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证明,更是小米摆脱高通依赖的关键一步。尽管其性能与苹果芯片尚有差距,但10核CPU、16核GPU的设计以及190亿晶体管的集成密度,已足以让小米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更值得关注的是,玄戒T1基带芯片的推出,意味着小米开始攻克通信技术的“卡脖子”难题,为未来全生态协同铺平道路。

  芯片的意义远不止于手机。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正以自研芯片为纽带实现深度整合。

  发布会上,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Pad 7 Ultra和Watch S4同步亮相,而即将上市的小米YU7 SUV虽未采用自研芯片,但其800V高压平台与700TOPS算力的辅助驾驶芯片,依然展现了小米在硬件协同上的野心。

  这种生态协同的“软实力”或许比芯片本身更具价值。

  通过自研芯片,小米能够优化AI算力、降低整机成本,并为汽车、AIoT设备提供定制化支持。

  天风证券的研报指出,小米的芯片、OS与AI技术已形成协同效应,未来或通过汽车业务进一步放大生态价值。

  然而,芯片行业的残酷性不容忽视。

  雷军坦言,大芯片的生命周期仅一年,若装机量不足千万,技术再先进也难逃亏损。

  这意味着,小米必须快速实现高端机型销量突破。

  今年3月18日,小米公告,根据第三方数据,2024年,在中国大陆地区,其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占比达到23.3%,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但其高端机出货量距离苹果、华为仍有差距。

  此外,3nm工艺的良率与成本控制、基带技术的成熟度,都是小米需要持续攻坚的课题。

  更长远来看,全球半导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苹果、高通、联发科等巨头不断迭代技术,而国产芯片亦在复苏。小米能否在研发投入(未来五年2000亿元)与市场回报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芯片战略的可持续性。

  北京大学教授姚洋将小米3nm芯片的推出称为“中国芯片行业的转折点”,这一评价并非过誉。在全球化逆流与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小米的突破为国产供应链注入了强心剂。

  需清醒认识到,芯片产业是一场马拉松,小米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雷军在发布会上承诺——“至少投资十年、至少投资五百亿”,彰显了小米的长期主义。若这一战略得以坚持,小米或将从“性价比之王”蜕变为“硬核科技标杆”。

  小米芯片破局,是一场关于勇气、耐心与野心的叙事。它既是中国企业攀登技术高峰的缩影,也是全球化竞争中自主创新的必然选择。

  小米未来能否将“玄戒”铸就成为真正的“科技圣杯”,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硬核科技的自我革命,已经为中国芯片行业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开启蜕变

  小米自研芯片经历十年长征,从澎湃S1的试水到玄戒O1的登场,撕下了“组装厂”的标签,用135亿研发投入证明:高端芯片不是营销话术,而是晶体管级别的技术博弈。

  玄戒O1的10核CPU、16核GPU及190亿晶体管密度,虽在性能上仍落后苹果,但其战略价值远超纸面参数——它意味着小米首次掌握高端SoC的架构定义权,不再受制于高通的产品周期与定价策略。

  正如雷军所言:“芯片是逃不掉的战场”,而这场战役一旦胜利,小米有望从“价格屠夫”进化为“规则制定者”。

  小米汽车亦如是。如果说小米SU7曾经承载了市场对“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汽车”的浪漫想象,那么YU7 SUV的登场则完成了对小米汽车的技术蜕变。

  这款车型通过800V高压平台与700TOPS算力的辅助驾驶芯片,映照出小米造车的真实逻辑:通过硬件协同与生态整合实现差异化突围。

  技术侧,YU7凸显小米的务实策略——在基带、功率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尚未突破前,优先整合外部供应链资源(如英伟达Orin芯片),将资源聚焦于用户感知更强的补能效率(800V)与智能驾驶(700TOPS)。

  生态层,YU7与小米生态的联动,展现了汽车从单品到终端节点的蜕变。通过玄戒O1优化车机算力、利用小米AIoT设备实现车家互联,小米正在重构汽车的价值维度——不再比拼参数表,而是将汽车纳入万物互联的超级终端网络。

  小米的蜕变之战,本质是要从概念造势回归技术敬畏。但这并不等于降维,反而揭示了更严峻的挑战:

  其一,对技术持续投入的平衡。雷军承诺,五年2000亿研发投入,但芯片与汽车两大“吞金兽”的并行推进,考验着小米的现金流管理能力。玄戒O1需快速突破千万级装机量以分摊成本,而YU7的800V平台与智能驾驶系统同样需要规模效应支撑。如何在技术深蹲与市场起跳间找到节奏,将决定小米汽车的生存底线。

  其二,博弈供应链自主权。YU7虽未采用自研芯片,但其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如英伟达、宁德时代)仍暴露了小米的软肋。一旦地缘政治或供应链波动,小米汽车可能重蹈手机业务缺芯覆辙。玄戒T1基带芯片的推出虽是突破,但通信技术的完全自主仍需时日。

  其三,重构用户心智。过去小米靠“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占领市场,但高端芯片与智能汽车的用户,更关注技术底蕴与品牌溢价。如何让消费者为技术而非性价比买单,需要从产品定义到品牌叙事的全面升级。

  整体来看,玄戒O1的诞生与YU7的亮相,标志着小米正以技术蜕变为刃,剖开市场对其的固有认知。未来的小米汽车,或许不再需要“年轻人第一台”的标签,而是以“技术平权者”的姿态对外。

  只不过,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对于小米而言,真正的破局,不是制造神话,而是把神话变成现实。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