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小米YU7二手平台代抢链接超百人标记想要,一边是车主举着“虚假宣传”横幅围堵展厅,这就是小米汽车当下的魔幻现实。从SU7 Ultra车主集体起诉,到YU7发布会前“黑公关案件通报”被删,小米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从“车圈顶流”到“信任危机”的转变。当雷军带着835公里续航的豪华SUV试图重建信任,消费者还会相信PPT上的参数美学吗?今晚亮相的YU7,会是小米的救赎之作,还是下一个舆论风暴眼?
2025年5月22日,小米新车YU7在小米战略新品发布会上发布。雷军称YU7预计7月正式上市。小米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主打优雅造型和高性能,对标特斯拉Model Y。采用纯电动力系统。双电机版综合功率达到508kW(690马力),最高车速可达253km/h。YU7标准版采用了96.3度大电池,能提供835公里的续航能力。
国产新能源车这几年卷价格、卷配置,但问题也层出不穷。消费者现在最纠结两点:一是怕“便宜没好货”,二是怕“高价买噱头”。回顾一下小米之前的车,小米SU7刚上市那会儿,热度确实高,但后来问题也不少。小米SU7 Ultra曾以“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3秒级破百”等引人注目的参数吸引公众目光,然而交付后性能却被限制;小米SU7 Ultra需要4.2万元加装的“挖孔”前舱盖,被消费者声讨“货不对板”,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等功能。
消费者“既要又要”,但现实往往是“一分钱一分货”。小米的困境其实是国产车的缩影:低价冲销量,还是高价保质量?两头难!选择小米汽车的用户,往往是雷军个人IP与小米产品信任双重驱动,但品牌过度依赖个人IP,当产品出问题,就容易引发信任崩塌。原本支持雷军的用户,看到SU7事故和“机盖门”事件后,现在恐怕多数都在犹豫了。
3月29日,安徽铜陵的高速事故,小米SU7在智能驾驶状态撞上隔离桩,导致三人遇难。2025年4月,工信部对智能驾驶出手,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这都在给车企敲警钟:流量营销与安全质量要做好平衡!车厂可以“卷”市场,但绝对不能忽视安全。目前,智能驾驶更多只是辅助驾驶系统,车企宣传要谨慎节制,甚至应该设立更有效的使用限制规则。同时,车厂应该关注,如何将智驾事故的伤害降到最低,比如车门应该在发生事故后打开等。
小米YU7自官宣以来,热度居高不下,目前二手平台小米YU7的代抢链接热度颇高,单个链接就有上百人标记想要。抛开情怀与争议,普通消费者该如何理性看待小米汽车?首先是匹配需求。YU7适合追求科技配置与大空间的用户。小米生态联动提供差异化体验,适合米粉与科技爱好者。其次是首发风险。SU7曾因软件缺陷召回3.1万辆,YU7作为新车型需观察首批交付质量。至于是否购买,预算25-35万、注重科技配置与生态联动、能接受新品牌风险的用户可考虑。但是要谨慎选装高成本配件,并且要关注交付周期与售后政策。
如今的汽车市场,光靠参数和情怀已经不够了。小米要想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得学学传统车企的“笨功夫”——把每个螺丝拧紧,把每句宣传语做实。毕竟,车不是手机,出了问题可不是重启就能解决的。你还相信雷军的“造车梦”吗?你觉得小米YU7定价会是多少?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