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沉寂许久的小米创始人雷军向内部员工发表了演讲。与过往不同,他较为少见地通过念稿子的方式来完成这次演讲。
在演讲中,雷军首次回顾了小米SU7事故带来的冲击与其内心的煎熬,并对过去五年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同时宣布自主研发的手机SoC芯片“玄戒O1”预计于月底发布。
在这个时间点,安排一次“反思共情+利好振奋”式的宣讲,雷军或许意在平息过去一个多月来的负面与舆论风暴。
但这可能并未“对症下药”。
第一,SU7致命事故,至今没有“闭环”答案。
3月29日安徽高速上的事故造成三条年轻生命的消逝,警方的调查仍在进行,小米表示“积极配合”而无后续披露,亦未公布系统升级或召回计划。即便放出车辆日志以示“门锁可手动解锁”,仍无法回答核心疑问:为何碰撞前ADAS没有主动刹车、碰撞后迅速起火?
第二,SU7 Ultra退车风波,官方也未充分响应。
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拆解证实几乎只是装饰件,数百名SU7 Ultra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责无损”退车或退定金。虽然小米的道歉及时而诚恳,但也难以符合用户期待的“完整解释”与“对价补偿”:只提供“改配铝盖+赠送2万米分”的补偿,对已提车用户拒绝退车。
纵观整场演讲,雷军针对SU7事故暴露的安全隐患、品控疑虑,是否存在?如何解决?具体改进措施与验证结果是什么?语焉不详;对于SU7 Ultra的“退车潮”,下一步将如何妥善处理用户诉求?未见阐释。
若仅依循过往“转移注意”与“宏大叙事”的公关路径,用新故事覆盖“旧伤疤”,恐怕难以修复信任断裂。
雷军今日的困境是过往成功的副产品。
从手机时代的“为发烧友而生”“极致性价比”叙事,到汽车领域的“地表最速量产车”“保时捷平替”标签,小米始终将用户共情放在首位,将公众期待推向极致,将雷军符号化与小米品牌互为赋能。
小米的营销模式过度依赖“创始人IP+参数神话+粉丝经济”三位一体,这种模式在电子消费赛道尚可凭借快速迭代稀释预期差异,但在汽车这种高客单价、长生命周期、强安全属性的重制造业领域,过度承诺与产品实绩稍有错位便会被无限放大。
只有直面用户的“审判目光”,临渊履薄才会成为伟大消费品企业的惯性与常态。
曾经,丰田用三次全球召回为组织“刮骨疗毒”。2009年至2010年“踏板门”事件后,丰田董事会自罚年薪、重塑质量监控体系,被美国调查组批评“人人负责,即无人负责”,随后进行高层“大换血”。
曾经,三星用170亿美元学费买来透明。2016年Note 7电池起火,三星两次全球召回并最终停产该机型,公开完整时间线和损失测算,用实际行动止损品牌信任。
这些经典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将危机视为校准价值观的契机,而非公关博弈的战场。
雷军曾有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汽车工业没有风口,只有长坡厚雪的勤谨耕耘。
时移世易,今日雷军和小米的影响力都已太过强大。强大到难以再用共情来消弭质疑。因此,不妨把握这次危机来一场“祛魅”革命。
“祛魅”不是唱衰,是整理行囊再出发,让企业从聚光灯下回到试验台前、让企业家从流量池中回到生产线上。
“造神”时代已经远去,用户心智日益成熟。这条路或许没有发布会上的掌声雷动,却能通向更坚实可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