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事故引发的舆论风暴持续发酵近两个月后,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于小米价值观大赛现场发表题为《15岁,重新出发》的内部演讲。
这是自3月29日事故发生后,雷军首次系统性回应公众关切。

打击严重
5月15日晚,小米创始人雷军向小米员工发表演讲,对小米近几个月的情况作出回应。
演讲中他提到,3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小米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该事故是3月底,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因施工路段改道逆向车道时碰撞护栏起火,3名驾乘人员遇难。事发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提示减速,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碰撞,最终以97km/h撞击护栏引发爆燃。
雷军说,一位熟悉汽车行业的朋友告诉他,“造车遭遇交通事故在所难免”,但谁也没想到,这场事故对小米的打击超乎想象。
他称,这场事故让小米意识到公众对其的高期待和严要求,小米要在汽车安全领域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不仅要做到合规,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更要做出超越行业水平的安全,“这也标志着小米不再只是行业新人,而需要承担起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

销量下滑
然而,一次“自我剖析”式的演讲显然无法将小米从当前的舆论热潮中拯救出来,尤其是叠加近期多名车企要求退车风波,小米汽车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去年全年,小米汽车的交付量达到13.68万辆,今年售价高达52.99万的小米SU7 Ultra,上市72小时大定突破1.9万辆。
以至于雷军为今年定下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然而就在3月底的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的销量开始走下坡路。
上述高速3人遇难事故发生在3月底(第13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第13周至16周小米汽车的销量分别为0.71万辆、0.46万辆,0.58万辆和0.67万辆。在第16周达到近期销量高点后,小米SU7随后周销量连续环比下降。
今年16周到19周,小米汽车(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销量分别为0.72万辆、0.70万辆、0.57万辆和0.52万辆。其中,小米SU7销量分别为0.67万辆、0.64万辆、0.52万辆和0.47万辆。
四周时间,小米的主力车型小米SU7标准版销量累计降幅近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当前的产量无法跟上订单数量,业内人士认为此现象会导致部分订单或潜在车主的流失。
据悉,小米订单池已经积压15万辆,但目前小米工厂月产能仅2.4万辆,导致交付周期长达20周—47周。
5月初,《国际金融报》记者前往上海地区门店咨询当前小米订单以及提车周期情况,工作人员表示若下定标准版,今年将无法提车,MAX版本最快也要第四季度才可提车,此现象被消费者调侃为“史上最长新车期货”。
有消息称,小米的二期工厂预计今年7月投产,年产能再增15万辆,但短期内仍需应对订单积压与销量下滑的双重压力。

吴迪摄
造车经验不足
作为造车“新人”,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也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
近日有媒体报道,多位小米SU7车主在社交平台集中反映车辆存在外观工艺缺陷,大灯外框与翼子板接缝处出现异常鼓包及翘边现象,部分车辆缝隙宽度超过5毫米,按压时部件呈现明显起伏,严重破坏车身流线造型的完整性。
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消保委汽车专家汪英来在5月15日的采访中指出,问题根源在于翼子板设计尺寸存在偏差,导致与车灯装配过紧。
他强调,阳光暴晒引发的热胀冷缩效应使得材质无法正常回弹,这种因"设计制造经验不足"导致的装配缺陷,在其从业12年间从未在原厂车上遇到过,“还是造车经验不足导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该问题已超出简单维修范畴,可能需要整体更换相关部件才能彻底解决。
此外,小米售价最高的车型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配件陷入“虚假宣传”争议,被车主称为最贵“装饰品”。
此前对该配件做宣传时,称是“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双峰道高效倒流散热”等功能,但在实际拆解中被证实仅为外观装饰。
一位购买SU7 Ultra的车主用鼓风机测试时,前舱盖开孔处的纸巾毫无反应,证明风道设计并未形成有效气流;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无异,既未连接刹车系统散热,也未增加车辆下压力。
争议核心在于,小米官方此前曾多次强调该部件的性能提升价值。例如雷军在直播中明确表示“内部结构完全改变,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散热”,官网宣传更将其描述为“赛道级散热设计”,甚至宣称“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
测评效果与官方宣传的“打架”使得300多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并启动集体诉讼程序,部分车主已委托律师团队推进法律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