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质量网近日发布的排行榜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份榜单以29款纯电车为样本,上榜的车型为中大型及大型车,去年销售火爆的小米SU7意外垫底,引发了不少“米粉”质疑。
“垫底”争议
榜单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的质量排名中,质量数值大于等于平均值(183)的有15款车型,低于平均值的有14款车型。作为小米进军汽车市场的首款车型,小米SU7在该榜单中垫底,质量数值高达239。

中国汽车质量网还指出,低于平均值的车型可能存在较高的潜在缺陷风险,较高的投诉销量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车型的整体质量评价。
这无疑让小米汽车陷入被动局面。榜单发布数日,小米官方仍未对此作出回应。
据了解,中国汽车质量网的质量数值主要通过百车故障数(下称“PPH”)来计算。PPH是指每百辆车中出现的问题数量,即参与评价的车辆发生的问题数除以参与评价的车辆数,再乘以100。分值越低,表示故障数越少,质量越好。
按中国汽车质量网的说法,这一结果是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的《汽车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指南》《家用汽车产品严重安全性能判断指南》为依据,综合考量各车型的投诉故障、缺陷风险、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五个维度,并参考权威调研机构的评测数据后得出的数值。
简而言之,评估背景权威,维度覆盖全面,测算方式有据可依。
但对于榜单内容,不少消费者提出质疑,原因是数据“打架”。
前不久,车质网也发布了一则《2025年Q1国内热销新能源车质量排行》,小米SU7的表现截然相反,以万分之1.7的分数仅次于五菱缤果PLUS,排名第二(数值越小质量越好)。在这份榜单上,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五菱缤果PLUS、小米SU7、小鹏MONA M03、熊猫、红旗E-QM5。
实际上,车质网与中国汽车质量网并非同一机构,两者对于榜单的判定机制有所不同,结果出现差异并不意外,但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是消费者始料未及的。
出身来看,中国汽车质量网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的国内首家官方汽车质量投诉平台,同时也是全国汽车产品缺陷线索监测协作网的发起单位;而车质网的主办单位则是北京车质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也是因此,部分消费者发声,希望中国汽车质量网可以公开小米投诉故障、缺陷风险、可靠性、安全性、环保性的详细信源。
风暴之下
卷入舆论风波的小米汽车正处在多事之秋。
自3月发生伤亡事故后,关于小米汽车的各类舆论一直未有停歇,从小米SUV车型“鸽”了上海车展、雷军“隐身”等事件可以看出,小米愈发沉默、低调,变得不爱“凑热闹”。
但有些变动正在悄悄进行。
比如5月4日,小米汽车官网的订购页面悄然将“智驾”二字彻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辅助驾驶”的谨慎表述。
目前,在小米汽车官网订购页面上,小米SU7标准版的“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高配版的“小米智驾Max”则升级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在小米官方微博发布的宣传物料中,“小米智驾”的话术也换成了“小米辅助驾驶”。
而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的致歉再次登上热搜榜第一。
记者发现,此次道歉事件的导火索是围绕小米SU7 Ultra的两次争议。
一是车机系统更新后锁住半数马力,用户需“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性能。1500匹的超强马力一直是小米SU7 Ultra的卖点之一,但如今需要“刷圈”才能实现的做法被车主视作侵犯了选择权,也削弱了产品价值。对此,小米汽车深夜致歉,承认“沟通不足”,并暂停更新推送,承诺4至8周内推出修复版本。
二是被车主实测“打脸”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存疑。即需要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既无法有效导流,也难以产生下压力,直接从性能配件变成了“最贵”装饰品。
面对该质疑,小米回应称,该设计本为复刻原型车造型,满足用户对外观的追求,散热和导流仅是“附加功能”。为平息争议,官方推出限时改配服务(可换回铝制盖)并赠送2万积分补偿,同时强调其1.3kg减重优势及赛道实测表现。
这些回应未能完全抚平市场疑虑,叠加质量榜单争议,小米需要重塑市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