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创新药BD(商务拓展)交易迎来又一大单,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百亿美元级合作。根据协议,信达生物将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含1亿美元溢价战略股权投资),并有资格获得最高102亿美元的里程碑式付款,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
与传统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模式不同,本次合作对核心产品IBI363采用了“共同开发、共同商业化”的Co-Co模式。信达生物不仅保留了大中华区的权益,还将与武田制药在美国市场共同商业化,并分享利润或损失。
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表示,武田制药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积累了十余年经验,双方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这是达成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础。
据悉,本次合作涵盖了三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抗癌药物:IBI363(PD-1/IL-2α-bias)、IBI343(CLDN18.2 ADC)以及IBI3001(EGFR/B7H3 ADC)。
其中,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43则是全球首个在胃癌和胰腺癌领域进入三期临床的CLDN18.2 ADC药物。
武田制药全球肿瘤事业部总裁Teresa Bitetti评价,这两款新一代在研药物有望填补全球多项实体瘤治疗领域的关键空白,将显著提升武田制药在2030年后的增长潜力。
根据信达生物的规划,本次合作所得款项的80%将用于全球管线研发,20%用于一般企业用途。这一分配策略体现了公司持续投入创新的决心。
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是信达生物获得国际认可的基础。2025年上半年,信达生物实现营业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净利润8.34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信达生物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也是公司上市七年多来的一个重要的业绩拐点。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的合作并非个例,10月份以来国产创新药“出海”进程明显提速。10月17日,翰森制药将HS-20110授权给罗氏,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同日,奥赛康控股子公司AskGene Pharma将其创新药ASKG712项目在许可区域内的权益有偿许可给Visara。
此外,10月份还有多起BD交易落地,包括普瑞金与Kite达成最高15.2亿美元交易,维立志博与Dianthus达成最高10亿美元交易等。
专家表示,10月份国产创新药BD的“井喷”是中国创新药产业进入全球主流梯队的集中兑现。
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截至10月21日,中国创新药今年对外许可共发生115起,金额总计达到1012.4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
国产创新药崛起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2024年以来,我国构建起覆盖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链条。
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我国创新药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5方面16条措施,强调对创新药研发、准入、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进行全链条支持。
业界认为,中国创新药已经从过去的“跟随式创新”逐步迈向“全球领跑”。2025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学者携70余项原创研究成果入选“口头报告”。中信证券认为,国内创新药企业在ASCO上的优异表现,标志着中国药企正快速走向创新研发的国际前列。
中国创新药企在新兴赛道(如抗体偶联药物、双抗、细胞治疗等)上布局早、进展快,建立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平台。财通证券研报显示,当前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中,细胞疗法与小分子类创新药最多,分别占比28%和19%,其他新技术产品包括双/多抗类药物、ADC、基因疗法也逐渐增多。
尽管中国创新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迈向全球制药强国仍面临挑战。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生物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小理指出,首创药是医药创新“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人类在对抗疾病过程中最根本的突破性进步。
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首创药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王小理表示,要在首创药领域取得领先优势,最关键的是加强基础科学发现和定义全新靶点的能力。
资本市场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尽管信达生物达成了重磅交易,但其股价在公告当日高开9.9%后一路走低,最终下跌1.96%。这一市场反应表明,投资者对创新药企的长期发展既看好又保持理性。
随着中国药企国际化经验的积累,未来有望出现更多“出海”的案例。“目前,我国进入临床阶段的活跃管线,但发生国内外交易的只占约10%。随着中国药企在ADC、双抗、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的持续突破,将涌现更多类似信达生物这样的重磅BD交易。”医药魔方创始人周立运预测,中国创新药今年对外许可总金额有望达到13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