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新药企开始"造大船"
中国创新药企正在改写全球医药行业的游戏规则。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的114亿美元战略合作,不仅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的金额纪录,更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化路径——从简单的"借船出海"转向"共同造船"。
一笔刷新纪录的交易
这笔交易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创新的"Co-Co"模式。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将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一代IO基石疗法IBI363,并在美国市场共同商业化,双方按照40/60比例分担开发成本和分享利润。这种模式超越了传统的简单授权模式,让中国药企在全球药品开发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
交易涉及的三款药物各具特色:IBI363是全球首创PD-1/IL-2-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展现出对多种难治性癌症的显著效果;IBI343则是靶向CLDN18.2的ADC药物,在胃癌和治疗领域前景广阔;IBI3001作为早期研发项目,则展示了信达在双抗ADC领域的创新潜力。
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之路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出海已形成三种主要模式:"造船出海"、"借船出海"和如今的"共同造船"。传统"借船出海"虽然风险较低,但也意味着放弃对产品的控制权和大部分收益。而信达选择的"Co-Co"模式,则代表了一种更为平衡的策略——既借助国际巨头的全球资源,又保持对关键市场的把控。
值得注意的是,信达生物并非孤例。10月以来,翰森制药与罗氏达成15.3亿美元ADC药物授权,普瑞金向吉利德旗下KitePharma出让CAR-T疗法全球权益,维立志博、奥赛康等企业也相继与国际药企敲定合作。这些交易共同描绘出一个趋势:中国创新药企正从技术跟随者转变为创新引领者。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
这笔交易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的价值正在被全球市场重新评估。武田制药的肿瘤业务总裁Teresa Bitetti将IBI363和IBI343评价为"颠覆性"管线,认为它们将显著提升武田2030年后的增长潜力。这种认可反映了中国创新药质量的飞跃。
交易模式的变化也值得关注。从早期的简单授权,到如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中国药企正在全球医药价值链中向上攀登。这种变化不仅带来更丰厚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企业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化经验。
风险与机遇并存
尽管前景广阔,但创新药研发的高风险特性并未改变。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的青睐,一方面源于中国研发效率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医药行业面临的专利悬崖压力。中国药企需要警惕的是,在快速国际化的同时,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和财务稳健。
对中国投资者而言,创新药板块的波动性需要充分认知。即便如信达这样达成创纪录交易的企业,其股价在消息公布后仍然出现回落。这提醒我们,在关注长期趋势的同时,也要对短期市场情绪保持理性。
中国创新药企的国际化征程才刚刚开始。从"借船"到"造船",再到如今的"共同造船",这一演进路径展现了中国医药产业的成长轨迹。未来能否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的跨越,或许需要更多时间和案例来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医药创新的版图上,中国力量正变得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