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借款1337.39亿,一年内到期的就有1192.52亿,账上现金才21.7亿,这怎么活?”
“境外债重组生效,一刀砍掉86亿美元债务,2027年底前都没有刚性还本压力。”
“出险”房企的自救样本
9月15日,佳兆业集团(1638.HK)官宣了一件大事,其境外债务重组的所有条件均已达成,方案正式生效。作为本轮房地产调整周期中较早“出险”的房企之一,佳兆业此次通过向合格债权人发行总额约133.72亿美元的6档新票据与8档强制可换股债券完成重组,新票据票面利率定在5%至6.25%之间,比原来的债务利率有所下降。这套组合拳下来,直接削债约86亿美元,债务期限平均展期5年,意味着公司在2027年底前基本没有刚性的还本压力了。
要知道,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截至上半年末,佳兆业的总借款约为1337.39亿元,其中高达1192.52亿元需要在一年内偿还,而手头的现金及存款仅有区区21.7亿元,流动性压力可想而知。重组完成后,公司在大湾区压箱底的126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以及3100万平方米的城市更新项目资源,总算有了盘活的空间。
“上岸”之后,风浪就停了吗?
佳兆业境外债务重组的全面生效,被市场看作是继融创、富力等房企之后,又一个重大的债务化解成功案例。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25年8月,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累计化债规模已经超过了1.2万亿元。佳兆业的成功,无疑给市场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至少公司的破产风险大大降低,市场对它未来经营的稳定性也多了几分信心。
短期来看,股价提振和信心修复是大概率事件:重组方案一落地,正面的市场预期就会释放出来,可能吸引一些投资者关注并买入股票,推动股价出现反弹。同时,削债86亿美元外加债务期限平均延长5年,极大地缓解了短期偿债压力,让公司在2027年底前都无需面对刚性还本,财务的灵活性大大提升。
长期来看,重组的核心是盘活资产,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随着债务包袱减轻,公司可以加速推进在大湾区的土地储备和城市更新项目开发,提升运营效率和资源整合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不光有利于公司内在价值的修复,也给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注入了信心,有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也别高兴得太早。值得注意的是,佳兆业在2025年上半年仍然录得100.97亿元的亏损,未来的业绩改善,最终还是要依赖销售端的恢复。它家的新票据将于9月1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市场的认购情况,将成为观察其信心成色的一个关键指标。对整个港股内房板块来说,这件事或许能提振一部分出险房企的估值修复预期,但行业要整体回暖,还得看销售端能不能持续改善。
风口在哪?盯紧并购重组
佳兆业这番操作,其实给市场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那就是围绕出险房企的风险化解,其核心相关题材为并购重组。佳兆业集团作为该题材下的典型代表,其境外债务重组的完成标志着风险处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很可能对其他同类型的出险房企形成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