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一板块在下半年渐入沉寂,但资金对其关注度并未减弱。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板块已连续5个交易日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累计金额近80亿元,或预示着资金正进行新一轮布局。资金流向背后的核心逻辑有哪些?请看机构最新研判。
随着BD(授权合作)持续落地,机构认为当前医药生物行业基本面并未发生变化,景气度可持续,“创新+国际化”创新药产业趋势不变,短期调整后创新药板块弹性进一步提升,建议短期回调中积极布局2026年的机会。
首先,从全球趋势看,近十年,全球范围内医药交易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当前跨国大药企在手现金较多,但多数利润承压,需要补充新的管线。据机构统计,全球2024年销售超50亿美金的大药中,2030年前专利已到期或临近到期的产品销售总额接近2000亿美金,巨大的专利悬崖缺口驱动MNC的BD热情。
其次,从中国药企来看,全球竞争力持续增长,license-out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持续上升。截至今年11月18日,今年以来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突破千亿美元,较2024实现翻倍增长。2015-2024年的十年中,中国企业首次进入临床的原研创新药数量达4382个,已超过美国的4009个,其中2024年共704款原研创新药首次进入临床,位居全球第一。此外,中国企业自主研发进入临床后期(3期临床-申请上市) 的创新药数量与美国相当。
再次,从技术赛道来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项目是近3年中国企业license-out的热点,中国ADC已逐渐从跟随地位到引领创新。中国免疫肿瘤学(IO)双抗也在引领全球技术浪潮。同时,GLP-1方面,中国公司也处于快速跟随创新阶段,同时具备超越的可能,部分公司将产品实现对外授权,预计后续将有更多中国产品实现授权出海。
最后,从政策层面看,纵观过去医保药品谈判,2025年药品平均降幅整体呈现稳定趋势,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90种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属于国内企业的有65种,占比超70%,国产药品占比呈逐年上升之势。且未来集采或将更注重综合价值评估,不再单纯以低价为导向,更关注疗效、质量与患者可及性。
机构建议关注以下机会:
一是,以IO+ADC作为肿瘤基础疗法的技术。目前二代IO领域和ADC领域依旧火热,随着未来PD-1(一种免疫治疗抑制剂药物)专利不断到期,二代IO(PD-1双三抗)有望逐步替代PD-1单抗的市场。重点关注二代IO及ADC制药企业:三生制药、信达生物、康方生物、荣昌生物、华海药业、映恩生物、乐普生物、科伦博泰、石药集团等。
二是,中国药企的出海主线。中国医药产业逐步具备全球竞争力,长期看医药行业有望走出全球性大公司,但这也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代表性的细分行业是创新药和器械公司。医疗器械领域包括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大智造、海泰新光等。
三是,供求关系改善CXO行业。板块前期调整较为充分,全球投融资恢复有望推动全球客户需求逐步回暖。关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CXO龙头: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凯莱英、泰格医药、九洲药业。
| “IO+ADC”肿瘤疗法 | 三生制药、信达生物、康方生物、荣昌生物、华海药业、映恩生物、乐普生物、科伦博泰、石药集团 |
| 医疗器械 | 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大智造、海泰新光 |
| CXO行业 | 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凯莱英、泰格医药、九洲药业 |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临床试验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等。以上观点均来自于方正证券、中信建投、中泰证券、兴业证券、财通证券、国金证券近期已公开的证券研究报告,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